Page 5 - 《原YOUNG—青少年雜誌期刊》117期
P. 5
在文藝復興發源地策
展,深厚的歷史與文明願景
將注入先進的科技力量,自
由譜寫對未來的想像。
在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
雙年展,一探文藝復興時期
建造的官邸,威尼斯市中心
的聖馬可廣場建築群,由獲 能量飽滿的寶島 象徵傳統信仰的在地流動。
頒 2023 年普立茲克獎的建 漂蕩磨練韌性智慧
築 師 David Chipperfield 修 位於平行展區的臺灣 臺灣館從「效率、科
復,以藝文場域「SMAC」 館,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 技、控制」三面向展開文化
重生,也是建築 500 年來 辦、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團隊 分析,從高鐵建構大都會區
首度開放。兩檔開幕展由澳 策畫的「【無】信仰:漂蕩 帶、縮小城鄉差距,臺南七
洲現代建築師 Harry Seidler 世界的臺灣智慧」主題展, 股地區覆蓋綠能光電板,卻
與韓國景觀建築先驅 Jung 帶出臺灣在嚴峻的自然災 也影響自然生態,針對環
Youngsun 開先鋒,未來將 害、動盪的地緣政治等情勢 境、文化、社交的衝突,展
持續策劃更具自發性和實驗 中催生的多元設計與堅韌精 開積極思考,並在五場國際
性的跨領域展演活動。 神,以「無/有」展現東方 論壇—探討高等教育與產業
哲學的二元辯證。 創新的「學士服與城鎮」、
逛展不再只是被動地接 討論影像與臺灣地緣政治關
收訊息,教廷/梵蒂岡館以 展覽內容共有 17 件建 係的「介於之間的智慧」、
「Opera Aperta」為題,邀 築作品融匯多元價值,展場 「臺灣建築博物館與建築策
請大眾在展期間集體修復一 設計則以「島—群島—半 展」深度對話。
座 12 世紀宗教建築。這場 島」貫穿。「科技島」結合
跨界共創、社區參與的行 E-Ink 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 臺灣館在威尼斯建築雙
動,不僅修補硬體、傳承技 影像,呈現半導體產業的代 年展不僅讓世界看見科技創
術,更串聯居民、社區、生 表性與環境正義議題。「光 新與文化智慧,更在深度文
態與職人一同形塑未來樣 明燈牆」由布滿晶片和線路 化分析中,彰顯自由民主與
貌,在重建關係中,實現真 的發光裝置組成,其中 25 永續發展的決心,印證疾風
正的社區共創。 尊為曾安座媽祖廟的神像, 知勁草,風雨生信心。
03
ᐑଢൖ JOEE
ᐑଢൖ JO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