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8 - 第一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58
明(2011)年「西魯凱山林巡守隊」的運作將進入第二年,除了持續強化家園守
護,以及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資訊收集外,也預計要增加救難及防災相關的專業培力,以
逐步擴大守護隊的專業涵蓋面、提升對部落整體發展的貢獻。
五、結論與建議
1. 傳統文化在山林保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早期的部落社會,獵人團每週定期入山,在團長的帶領之下,除了進行狩獵活動
之外,還得巡視部落領域內的森林和獵場,防止不法入侵的活動。因此做為獵人,他們
不單單扮演動物蛋白質提供者的經濟角色,同時也還擔任捍衛部落領土的軍事角色。20
年代,日本勢力進入霧台鄉各部落之後,開始實施『國有化』政策,不僅入侵神聖空間
砍伐森林,並且厲行土地私有制度禁止獵人納貢給貴族頭目。這個措施,嚴重影響了魯
凱族傳統領域裡的資源配置,還破壞了狩獵文化與自然生態的有機連結。國府時代,政
府大力推動『山地平地化』措施,污名化狩獵活動為野蠻和落後的表現,到 80 年代以
來,政府及保育界主張的荒野概念,更將魯凱族大部分的傳統領域納入自然保護區的範
圍,嚴禁族人進入。這個措施,使得原本古老傳說中富有生態及文化意義的空間地景,
逐漸乏人管理(台邦.撒沙勒,2008)。相對來說,原住民退出山林後的山林保育工作在
多年來政府的偏頗經營之下,不進反退,近年來有關林務局獎勵造林出現「假造林,真
伐木」的事實更不需多言,時值災後環境保育刻不容緩的當下,原住民在山林保育中扮
演的傳統角色很值得我們嚴肅正視。
2.山林環境保育和原住民經濟、文化權利有緊密關連
此外,在山林環境保育中考量原住民經濟、文化權的延續已是國際趨勢。2009 年在
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會議中,成為談判焦點的 REDD 深深影響居住於森林中的原住民族
群,許多學者、國際環保及人權團體都在呼籲尊重原住民權益,任何國際協商碳權與森
林保育贊助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社區權益,所有計畫內容和經濟機制都應該要全程確
實讓相關社群參與。同樣地,在台灣討論環境復育,也不能忽略對此議題的關注。
以上種種趨勢,一方面凸顯了部落參與山林保育的意願,一方面也提醒我們,有必
要透過一個進步的計畫,來重伸原住民對於山林環境的豐沛認知和實踐,讓部落居民不
再受限於多年來保守林業政策的管制框限,運用部落的傳統智慧,突破傳統造林和經濟
的想像,在獎勵金、山林守護員等既有作法之外致力多元的保育策略。如此一來,在推
動保育的過程中,達成復育環境、復育部落文化生計的雙重目的,然後反餽給政府和社
會大眾,一個嶄新的山林保育願景。
3.國土保安、山林監測、原鄉發展應同步進行
魯凱族對於空間的分類與理解,以及自然資源的維護管理,自古以來有其獨特的傳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