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9 - 第一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59
統知識和倫理,得以保持自然環境的平衡和資源永續。但是國家力量介入後,這些傳統
的知識與管理體系即被摧毀,導致原住民遠離山林流落都市。甚至因為主流社會對其傳
統狩獵文化與山林採集慣習的誤解,導致原住民背負森林劊子手的惡名。然而,如前所
述,極端氣候對山區部落或原住民族發展的衝擊,已是不可迴避之課題。參考世界各國
許多案例經驗,我們認為魯凱族重建或遷村的討論,需要考量民眾身家財產的安全與國
土的復育,更需要顧及文化的傳承、部落社會的完整與族人發展的意願。國土保安、山
林監測與原鄉發展,應是相關論述與實務操作缺一不可的重要命題。
4.落實山林教育、恢復原住民山林守護神的角色、人與自然共生
現階段,維持魯凱族人與祖靈土地的連結,甚而讓族人直接參與相關的山林守護和
自然復育工作,並在過程中透過山林教育的落實,培育年輕族人投入未來山林復育工作
和保育行動,恢復原住民山林守護神的角色,應是後續工作是否有效成功的重要關鍵。
事實上,國內的學術機構在霧台鄉、大小鬼湖及大武山地區,已有超過二十年的野
生動植物基礎生態學與環境人類學資訊,足可做為後續環境監測的基礎資料,而透過與
風災前的資料進行比對,也更有助於我們掌握環境受損的程度及研判復原的速度。本研
究將可提供未來魯凱族發展山林教育的基礎資料,讓更多年輕族人得到系統化訓練,除
了傳統生態智慧之外,也學習現代保育的知識和技術。如此,不但兼顧族人及政府迫切
需要的山林守護和環境監測,也將因為在地就業可行方案,提供族人根留家園及復育山
林的積極動能,再造整合資源保育、文化傳承與部落發展的新契機。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