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0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350

政黨、政治與示威運動                                                                                                                                                              政黨、政治與示威運動
     政治    分離主義壓力升溫,動盪不斷,加上英國和法國的語言、                    起,領導人是莫里斯.勒諾曼(Maurice Lenormand)。                         政黨,卡納克解放黨於 1976 年成立,而當聯盟黨亦宣布                 包括大溪地文化復興和獨立的身份意識。1980 年代政治                     政治
           宗教和政治分歧,使情勢更為複雜。餘下的三個殖民地                     他最後一刻才投入選舉,大多同情、支持美拉尼西亞人                                  支持獨立時,儘管該黨根據基督教影響,以和平政治與                     衝突較新喀里多尼亞的情勢和平,但是在 1987 年 10 月
           則存在夠多支持法國的聲浪,使法國足以主張法屬玻里                     的權益與訴求。勒諾曼出生於法國,從商,與利夫島酋                                  改革為訴求,顯而易見的是,多數美拉尼西亞人皆採取                     於巴比提市中心因勞資爭議而起的暴動事件中,仍有一
           尼西亞、瓦利斯與富圖那,以及新喀里多尼亞應被視為                     長後裔成婚,政見主張自由派經濟與社會改革,口號為:                                 民族主義立場。卡納克人領袖發動杯葛,拒絕 1978 年                  人死亡,多人受傷。儘管政壇大多數支持爭取更大程度
           海外屬地,即法國領土,只是位置較偏遠。直到二戰後                     「兩種膚色,團結合一的人民」。該黨的目標是讓新喀                                  關於維持屬地地位的公投,卡納克人與喀里多什人(鄉                     自治,特馬魯領導的玻里尼西亞解放陣線仍主張獨立,
           法國太平洋屬地原住民全面獲得民主權利,方得以表達                     里多尼亞團結統一,將卡納克人融入社會,而非給予其                                  村地區的白人移民)之間的關係惡化,暴力升溫。由於                     反對 1995 年由屬地議會通過、1996 年法國表示支持的
           其政治理想。                                       個別政治地位,希望能充分代表多元種族的聲音。隨著                                  政府承諾的改革未能實現,主張獨立的勢力於 1984 年                  立法改革。
               在法屬玻里尼西亞,早期訴求聚焦於 maohi(毛希                法國社會主義政府引進較為開放的法規,允許一定程度                                  集結為卡納克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由基拔烏帶領。                         先前政治變革並未拓展至瓦利斯與富圖那,此地執
           人)自治,馬瑟.˜౷͙ॶgԭgढ֮™ˆPOUVANAʻA                 的自治,在新喀里多尼亞 1958 年獨立公投中,喀里多                               他們杯葛 1984 年 11 月的選舉,並於 12 月 1 日提出卡納          政權係由傳統統治者與法國任命官員共享。在這個面積
           A OOPA‰主張爭取所有大溪地人的法國公民權,提出                   尼亞聯盟黨主張維持屬地地位(與法國援助有關)。新                                  克省政府的主張。                                     狹小、與世隔絕的法國屬地,來自民族主義的壓力並不
           時間與法國政府準備承認殖民地人民(於二戰期間)                      喀里多尼亞絕大多數民眾反對獨立,但是他們剛獲萌芽                                      1984-85 年間,隨著政治動盪導致暴力,法國政府               明顯,因為法國的財務支援被視作維繫其經濟的必要與
           對自由法國反抗組織的貢獻幾無二致。法國修憲將法                      的自治權旋即被法國新當選、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保守                                  試圖尋求政治解方,允許更高程度的自治,並於 1985                   主要來源,保守主義顯現於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天主教影
           國殖民地原住民的從屬地位提升至法國公民,該法於                      派政府阻礙。勒諾曼權力逐漸衰微,兩名聯盟黨黨員引                                  年再次舉辦選舉。代表喀里多什保守勢力的主要政黨,                     響力。1959 年瓦利斯與富圖那人民於公投中反對獨立,
           1946 年通過。戰後太平洋地區爭取更多政治權利的途                   爆炸彈、意圖以暴力擾亂保守反對派;勒諾曼因而遭牽                                  即以雅克.˜ז˃ਔ™ˆLAFLEUR‰為首的共和國喀里                  壓倒性的支持維持屬地地位。自 1961 年起,屬地議會獲
           徑與形式不一,不時與彼時興起的˜ʈึ™ˆTRADE                    連而下台。洛克.皮佐特(Roch Pidjot)取而代之,但                            多尼亞團結黨大獲全勝,帶來短暫的穩定。然而,到了                     得小部份自治權,行政區域以三大傳統酋長王國劃分,
           UNIONS‰組織運動彼此重疊。大溪地勞工開始組織工                   是聯盟黨已受到重挫,循序漸進地朝其政治目標邁進的                                  1988 年第二波政治動盪尾聲之時,已超過 50 名人員死                至於三名最高酋長的特權地位,短期之內不太可能因憲
           團(syndicates),避免採行較為激進的˜ᇦʈၾ௶ʈ                機會不再。                                                     亡,社會充斥憎恨與懷疑。值得慶幸的是,1988 年 5 月                法改革面臨威脅。—KRF
           Б ਗ™ˆSTRIKES AND INDUSTRIAL ACTION‰。 然          1970-80 年代,法國太平洋地區出現更多民族主義                             法國選舉選出社會主義新政府,米歇爾.羅卡成為法國
                                                                                                                                                               ■ 馬陶甘協會  馬陶甘協會(Mataungan Association,
           而,當普瓦納組織了針對法國本土官員的示威活動,抗                     的新領袖,原住民身分與政治自主權逐漸成為重要焦                                   總理,得以嘗試新的解決方法。這促成了馬蹄儂協議後
                                                                                                                                                               MA)是 1969 年始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加澤爾半島的政治
           議其擔任殖民官僚,法國對這些「反抗運動」則嚴正                      點。同時,民族主義運動強調與反殖民武裝反抗傳統                                   以全國公投通過,雙方達成妥協,即使基拔烏和其副手
                                                                                                                                                               組織,為托萊人組成的聯盟,超越氏族和區域間的對立,
           以待,迅速加以鎮壓。儘管如此,普瓦納仍於 1949 年                  的連結,強化運動的起源與正當性。在法屬玻里尼西                                   伊文內.伊文內(Yeiwene Yeiwene)於 1989 年 5 月被刺
                                                                                                                                                               使用傳統的圖邦(Tubuan)面具象徵傳統權威。馬陶甘
           當選為法國眾議院議員(deputé),成立新政黨普瓦納                  亞,反核、支持獨立的玻里尼西亞解放陣線(Polynesian                            殺身亡,協議仍未動搖。卡納克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
                                                                                                                                                               協會是以村落為基礎的運動,試圖促進托萊人的文化、
           委員會(Comité Pouvana’a。後改組為人民民主聯盟,            Liberation Front,FLP)領袖奧斯卡.特馬魯(Oscar                      與團結黨雙方皆承認以馬蹄儂協議作為經濟與政治發展
                                                                                                                                                               經濟與社會生活變革。
           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des Populations,RDPT)於  Temaru)將自身與 1844-47 年大溪地反抗運動加以連                    的基礎,爾後達成 1998 年努美嗄協議更彰顯其信念。
                                                                                                                                                                   該運動源起自(Mataungan 原意為警覺、警惕)地方
           1953 年和 1957 年國會選舉中贏得多數席次。民主聯盟               結,並在法阿(Faaʻa)立起紀念碑。新喀里多尼亞,由                               拉夫勒是手腕高明的政治人物,持續受到廣大支持。
                                                                                                                                                               政府議會可能納入多元種族,而托萊人可可計畫(Tolai
           開始主張脫離法國時,戴高樂將軍給予所有法國屬地投                     於美拉尼西亞人仍佔人口與選民的少數,奈斯林從 1878                                   在法屬玻里尼西亞,普瓦納的繼任者約翰酋
                                                                                                                                                               Cocoa Project)為外國投資的公開公司,兩者皆代表了外
           票獨立的機會。普瓦納 1958 年大力推動,然僅獲得百分                 年卡納克人反抗行動為靈感,於 1970 年組織紅圍巾運                               長(1983 年 10 月過世)和法蘭西斯.˜ࣳ၅ᅃ™
                                                                                                                                                               在政治與經濟勢力的掌控,對托萊人形成威脅。結構面
           之 36 的票數。不久後,普瓦納本人因縱火與意圖謀殺                   動。另一個較為激進的民族主義組織 1878 年團體係由                               ˆSANFORD‰持續爭取自治,到了 1977 年,獲得有限
                                                                                                                                                               而言,由於人口爆炸、可用土地有限,助長人民不滿情
           等控罪入獄,民主聯盟於 1963 年因反對核試爆而遭禁。                 德葳.哥羅迪(Déwé Gorodney)和艾利.帕瓦袞(Elie                       的地方自治權。在1980年加斯頓. ˜̿ᖯ౶™ˆFLOSSE‰
                                                                                                                                                               緒,而且將近四成土地皆是為了殖民利益從原住民手中
           綜合而言,戰後為數眾多的 demi 族群(玻里尼西亞人與                 Poigoune)於 1974 年創立。奈斯林組織的年輕激進派人                          和其保守派陣營改變策略、開始主導倡權運動後,希望
                                                                                                                                                               奪走。1967 年,原本有望在議會支持馬陶甘協會的特馬
           歐洲人或中國人的混血)持續在政界、商界和政府中拓                     士亦反對貶抑卡納克人的稱呼卡納各(Canaque),主張                              拓展自治權、同時確保來自法國的經濟利益極大化的倡
                                                                                                                                                               魯與同陣線的村民佔據了轉讓的種植場土地。馬陶甘協
           展影響力。                                        以「卡納克」(Kanak)稱呼,彰顯卡納克人對自己民                                權運動獲得一大助力,爭取自治的共識獲得廣大支持,
                                                                                                                                                               會杯葛新議會,
               在新喀里多尼亞,戰後普遍的改革氣氛使 1951 年大               族引以為豪。
           量美拉尼西亞人獲得選舉權,新成立的喀里多尼亞聯盟                        多起暴力事件使新喀里多尼亞的緊張關係升溫。
           黨(Union Calédonienne,UC)於 7 月選舉勝出。該黨於       1878 年團體逐漸發展為
           1950 與 1960 年代打著廣受歡迎的原型民族主義旗幟崛


















           308                                                                                                                                                                                        309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