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4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354

政黨、政治與示威運動                                                                                                                                                              政黨、政治與示威運動
     政治    宣稱澳洲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關係「亟需修補」。對立                     方的批評。身為選民,舉行國內選舉時,他們可能要求                                  以及巴紐不少政治人物對其議題均抱持同情、支持立                      即可能因記者的調查報導深感冒犯。                                政治
           最為嚴重時,兩國皆指責對方利用媒體放話表達不滿,                     政府加強問責,並行使終極選擇權,以投票方式決定是                                  場,亦有所助益。此手法更因群眾原本就對此議題深感                         1989 年南太平洋論壇秘書處接獲指示,需為「有興
           而非依循正規外交管道溝通。                                否要求政府下台。儘管澳洲政府可能沒有針對太平洋島                                  同情而成功,在範圍廣大的通訊地球村當中,世界銀行                     趣的政府與媒體代表」舉辦工作坊,討論「鼓勵區域媒
               兩國如此評論,皆選擇忽略自從大眾民主崛起之                    國的國內選舉發表意見,或於其他公開聲明中指責這些                                  /國際貨幣基金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結構調整計畫先前                     體進行資訊充分且平衡之報導的措施」。爾後 1990 年的
           後,政府之間的關係已歷經多麼劇烈的改變,以及通訊                     政府的效能,《澳洲金融評論報》(Australian Financial                      就已招致不少敵意。                                    拉洛東加島宣言(Rarotonga Declaration)於附錄 5 中明定
           革命讓民意具有更大影響力,能左右政府作為。早期政                     Review,1996 年 8 月 2 日)社論則更為直白,指稱澳洲                            媒體的力量來自選擇報導重點和形塑新聞報導內容                   新聞媒體與論壇主辦單位的角色與職責。其前言寫道,
           府間常私下協調,現在政府行事必須考量民眾觀感。一                     應接受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提議,再次審視援助安排,更                                  的能力。運動人士的工作是包裝議題,使其盡可能獲得                     若各方陣營之間的關係和諧,能為社會帶來助益。新聞
           方面,政府國內閱聽人可能包括於該外交政策中有著直                     有策略地重新部署澳洲對亞太地區的援助,同時考量接                                  最多媒體關注。搶佔頭條標題只是第一步;一旦議題受                     媒體的中心目標是擴大公眾可取的資訊與意見之範圍;
           接利害關係的群體,利用媒體宣傳這些觀點、藉以對政                     受援助者的觀感。隔年 6 月選舉時,巴紐國內居住於村                                到媒體注目,能夠經營、管理大眾對於該議題的認識亦                     協助發展社群價值、民族使命感與身分認同;協助監控
           府施壓;另一方面,政府也有想要影響其政策的國內群                     落的多數選民自會針對其政府效能作出判決。                                      相當重要,確保我方詮釋成為主要意見。在巴布亞紐幾                     公家機構的問責(包括政府);及以營利方式、或利用
           體。在美國,「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一詞指               公共外交的興起並非完全取代政府間的外交管道;                                 內亞大學抗議行動中,學生與非政府組織皆得以運用前                     可用資源運作。該宣言指出記者的責任是檢視各自的倫
           的是左右政策制定流程的影響勢力。美國公共外交諮詢                     兩種形式同時並存,傳統外交手段現在成為更為公開、                                  述操作手法,為其議題定調。同時,網路世界中同情                      理守則,尊重論壇地區各個社會的習俗與文化。而政府
           委員會(US Advisory Commission on Public Diplomacy)主  透明的流程,因為媒體和輿論在傳統「檯面下」協商中                             此議題的群眾能透過網際網路關注示威運動的後續發                      為符合多元社會的價值,亦有義務確保言論自由與資訊
           席將公共外交定義為「以他國政府與他國大眾為目標、                     扮演的角色,使傳統外交變得更為民主化。第二個例子                                  展。—RS2                                       自由流通。
           追求自身國家利益的外交政策」。                              發生於 1995 年,巴布亞紐幾內亞大學學生利用媒體發動                                                                               太平洋地區的地理特色(彼此相距甚遠、範圍廣闊)
               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的一系列公開批評,可能是希                   草根運動,帶動輿論反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的結                                  ˄̻ݱࢥ਷ִ݁ၾద᜗ٙᗫڷ                                使廣播成為至關重要的資訊來源。 ˜ཥၽᄿᅧ™ˆRADIO
           望澳洲國內忠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團體發揮影響力,在                     構調整計畫,尤其是關於土地動員開發的部份。媒體與                                  長久以來,媒體自由與倫理一直是太平洋地區值得關注                     BROADCASTING‰相當晚才引介至諸島,且多為政府
           澳洲國內對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流程施壓,同時,巴布                     草根運動倡議人士間的關係全為動態過程,新聞媒體需                                  的議題。肖恩.杜爾尼(Sean Dorney)曾形容巴布亞紐               公營,資源匱乏。在規模較小的群島,印刷媒體觸及範
           亞紐幾內亞國內關心此議題的民眾亦樂見政府公開對抗                     要充滿戲劇與衝突的報導,吸引讀者,促進銷量與收視                                  幾內亞獨立後的媒體「高度自由、蓬勃發展,令人印象                     圍有限,主因為識字率或交通限制。巴布亞紐幾內亞、
           老大哥、過往的殖民統治者。澳洲外交部長葛瑞.伊凡                     率。運動領導人需要知名度,需要吸引群眾關心其議題                                  深刻」,但其他國家便沒有如此幸運,即使言論自由受                     斐濟和法屬玻里尼西亞旅外人士擁有的報社,或多或少
           斯(Gareth Evans)1995 年 8 月選擇於《澳洲人報》針對         與草根支持,並說服決策者採取他們主張的解決方案。                                  到憲法保障的國家亦然。其中一例為東加議員、倡權運                     可讓這些媒體免於受到政府直接施壓。衛星轉播將對
           巴紐領導人一連串批評做出回應,表示希望能觸及該報                     因此巴布亞紐幾內亞大學學生與摩士比港和其他地區的                                  動人士與記者阿基利西.薄熙華(ʻAkilisi Pohiva)由於擔           地方媒體帶來衝擊,而政治人物可能因此較有意願對
           同情巴紐政府立場的讀者。                                 非政府組織(NGOs)合作發動示威抗議,以極戲劇化                                 任《克勒亞報》(Keleʻa)發行人,反覆面臨騷擾、罰款                 通訊傳播投入更多資金與信任。除了˜̺͚ၪဧላ߉ʿ
               1994 年,時任太平洋島國事務部長的戈登.比爾尼                的行動吸引媒體,以達到其目的—在威加尼校區的抗                                   與牢獄。                                         ձ̻ආ೻™ˆBOUGAINVILLE CONFLICT AND PEACE
           (Gordon Bilney)以衛星連線向太平洋諸島表達澳洲政              議集會中放火焚燒政府車輛。                                                 至於媒體如何兼顧公平、客觀報導與協助政府發展                   PROCESS‰持續多年,令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
           府傳達完善治理的訊息,此舉不只意圖與依賴援助的島                        此舉獲得雙重成功;不僅讓其訴求立即登上頭條新                                 的義務,已在太平洋諸島新聞協會(Pacific Islands News         一度交惡,太平洋地區名符其實,大致相當和平。然而,
           國政府溝通,呼籲這些政府進行經濟與結構改革(畢竟,                    聞,更發揮影響力,主導議題走向。同時,巴布亞紐幾                                  Association,PINA)、太平洋諸島廣播協會大會(General        卻不足以志得意滿,政府部會干預新聞廣播的消息在巴
           對政府的訴求大可以更為傳統的外交途徑傳達),更著                     內亞媒體享有高度自由且摩士比港多數媒體、大學部份                                  Assemblies of Pacific Islands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PIBA)  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斐濟和萬那杜皆時有所聞。
           眼於其他閱聽人:澳洲納稅人與太平洋島國選民。對於                     教職員                                                       等 年會 與太 平洋 記 者協 會雙 年 會(Pacific Journalists   薩摩亞修訂揭露與誹謗法規,使地方媒體面臨更大壓力;
           後者而言,這是該地區主要的援助者針對其政府行事無                                                                               Association)等場合辯論多時。多數政治人物對於媒體               而在東加,貴族與王室任命官員持續試圖壓下賣護照議
                                                                                                                  批評自身行為相當敏感,寧可媒體扮演為政府傳達資訊                     題和貪汙交易指控的討論與報導。1995 年,即使太平洋
                                                                                                                  的角色。公眾知情權與尊重家族和氏族傳統之間的界                      諸島新聞協會正準備於摩士比港舉辦大會,總理辦公室
                                                                                                                  線相當微妙―或許也模糊了政治正確和/或文化上適                      仍干預、阻撓 3 名知名國民參與異議節目。而在 1996 年
                                                                                                                  切之間的分野。matai(即酋長,˜ᔜᅙԭီइ᎘მ™                   紐西蘭太平洋諸島新聞協會會員申請東加簽證遭拒,理
                                                                                                                  ˆSAMOAN MATAI TITLES‰)和任何政治人物一樣,             由為未經證實的「污辱君主」指控,以致無法參與集會。





















           312                                                                                                                                                                                        313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