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4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374
地區與全世界 地區與全世界
政治 1972 年紐澳成為正式成員。澳洲從 1970 年代中期始大 機構,Établissements Français d’Océanie,EFO)多數地區、 的自由法國之間陷入兩難。效忠維琪政府的資深殖民官 傳授習俗與慣例。這一切皆符合法語國家(Francophonie) 政治
幅增加對南太平洋的援助金額,後更對南太平洋區域貿 新喀里多尼亞和(與英國共管)新赫布里底群島。佔領 員與屬地絕大多數法國居民之間發生衝突,親維琪政府 的理想,也就是由全球法國前殖民地組成的網絡,由共
易與經濟合作協定島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PATCRA) 面積廣闊,大洋洲法屬機構涵蓋四百萬平方公里,且由 的大洋洲法屬機構總督於 1940 年 9 月 2 日被驅逐下台, 同的法語知識和法式生活凝聚為一。
提供非互惠優惠貿易待遇,以補償降低整體關稅損失的 於國際承認 200 哩專屬經濟海域,法國控制的海洋區域 新喀里多尼亞總督則於 9 月 19 日;瓦利斯與富圖那的 然而,地方議會導致情勢快速政治化。政黨紛紛成
價值。一般普遍認為這些倡議設計出發點是冷戰思維, 大過任何其他國家。然而,大洋洲法屬機構的經濟價值 殖民官員設法保住職位直到 1942 年 5 月,但權威大多不 立、擴散,消失又再起。在某些案例中,民眾持續爭取
為防堵外來勢力(尤其蘇聯)影響,希望蘇聯與吉里 與歐洲移民的可能性有限,尤其相較於法國於非洲和西 被接受。第一支志願軍隊伍於1941年5月出發,組成「太 更多自治權,後轉向支持完全獨立。新喀里多尼亞即為
巴斯(1985)和萬那杜(1987)簽署的漁業協議無法再 印度群島所控制的屬地。 平洋步兵營」(暱稱為吉他手步兵營),於北非和義大 一例,人民由美拉尼西亞人與歐洲移民組成,人數幾乎
延續。澳洲一方面提倡南太平洋非核區條約,一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退出太平洋地區,但是法國 利戰場建功。 相等,根據其個人利益追求不同形式的自治權。其間雙
卻批評紐西蘭從 1987 年起拒絕允許美國核動力或搭載 並未爭取德國前殖民地的控制權,導致根據國際聯盟, 於此同時,太平洋地區情勢亦面臨變化。日本攻擊 方流血衝突不斷,歷經艱辛才得出結果,在 1988 年終於
核武的船艦與飛機進入紐西蘭,此議題導致南太平洋 德國勢力範圍落入英國、澳洲、紐西蘭、美國與日本控 珍珠港後針對法國屬地附近的群島展開一系列協同作 停歇,協議於 10 年後緊張關係和緩後再次展開公投(馬
國家意見分歧,並致使美國暫停根據澳紐美安全條約 制。然而,一戰確實影響了法國屬地:法國國民皆可能 戰,並促使美國加入戰局。大批美國軍隊抵達大洋洲法 蹄儂協議和法國屬地的民族主義)。
(ANZUS Pact)對紐西蘭提供軍事合作與安全保證(見 受到徵召,而玻里尼西亞與美拉尼西亞志願軍加入法 屬機構和新喀里多尼亞,平均總數約達 35,000 人,其中 在新赫布里底群島,英國和法國未能針對獨立的方
ߕၾ˄̻ݱήਜUNITED STATES AND THE 軍,參與各地戰事。 22,000 人駐紮於大洋洲法屬機構。美軍為地方經濟注入 式達成協議。法國支持聖靈島島民脫離共管地未果,情
PACIFIC)。1980 年代中期新喀里多尼亞內部衝突、 退伍軍人返鄉時,對法式生活和世界強權的國際 資金,帶來新的社會觀念,民眾對現代消費主義看法改 勢因宗教對立更為劍拔弩張。結果該群島後以萬那杜之
法國恢復核試爆,直到 1996 年才停止,導致澳洲與法 關係有了不同認識,此外,法國政府不得不承認這些 變。 名獨立,法國移民和其支持者長期受到排擠,直到 1980
國關係緊繃,爾後澳洲已歡迎法國於太平洋地區的角 軍人對戰事的貢獻。法國國內亦開始檢視其對帝國的 戰後,法國海外屬地的貢獻應得到認可:為自由法 年代末期才緩解。
色。澳洲亦樂見日本與其他亞洲區域夥伴扮演越來越重 理論,意見紛紛,從認為殖民地移民應維持其商業與 國反抗運動提供早期架構,並派出數千名志願軍加入戰 法屬玻里尼西亞爭取獨立的聲浪則較為溫和。1958
要的角色,同時對部份亞洲伐木公司與其他企業的商業 文化海外據點的功用,至於更為堅守帝國主義、主張 事。保守派力圖維持法屬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陳舊殖 年,支持加入法國社群得票率佔三分之二,且甘比爾同
措施抱持審慎立場。澳洲於部份領域立場與該區域其他 全面整合與同化者皆有。共識傾向留在法國帝國當中, 民體制的行動導致衝突不斷,以及 1958 年法國重建共 意票佔 85%,馬克薩斯同意票更佔 90%。1960 年代中期
夥伴分歧,例如全球暖化(ंࡉᜊቋCLIMATE 並保有雙重文化,當地人民可維護其傳統,同時學習 和體制後,戴高樂當選總統。 法國在法屬玻里尼西亞成立太平洋(核子)試驗中心
CHANGE)。 法語和法國法律。 戰後政府即開始為舊帝國體制進行改革。其法蘭西 (Centre d’Expérimentation du Pacifique,CEP)在經濟與政
面對最近太平洋島國多個內部政治危機,澳洲持續 1931 年巴黎大型殖民地展覽即反映此觀點,彰顯團 聯盟(Union Française)提供地方民選議會,並為殖民地 治層面帶來深遠影響。美國和英國正開始減少核子基地
密切觀望,立意良善但往往行動不夠敏捷,提倡和平與 結多元。同時,殖民政府結構歷經改革,給予地方更高 議員提供法國(巴黎)議會席次。戴高樂的改革不僅於 數量,因此到了 1971 年,法國是唯一在太平洋地區進
民主,但因島國堅持澳洲須尊重其主權、其他不確定因 自治權,法律制度與法國國內更為統一,且更注重教育。 此,法蘭西聯盟各地展開公投,要求地方人民在立即獨 行核試爆的世界強權。反核人士與多個太平洋國家的反
素等而無法直接干預。範例包括 1987 年兩場݁ 當時時局對所費不貲的改革極為不利,一戰後法國面臨 立和更高自治權之間擇一,後者在新成立的「法國社 對迫使法國改用地下試驗,但直到 1992 年才暫停。法
ᜊCOUPS IN FIJI,1988 年關閉布甘維爾潘古納 眾多挑戰,包括戰後重建、致命流感大流行、全球經濟 群」中設立「屬地議會」與法國上下議院議員席次。大 國於 1995 年中重啟試驗,引發更為激烈的反對聲浪,
礦場、引發針對巴紐政府的分離主義武裝反抗(布甘維 大蕭條,以及歐洲獨裁者政權崛起。太平洋無法從中倖 洋洲法屬機構(後更名為法屬玻里尼西亞)、新喀里多 直到 1996 年初徹底終止才消退。
爾衝突及和平進程),以及索羅門群島與萬那杜多個政 免:流感光在大洋洲法屬機構便造成超過 2,500 人死亡, 尼亞和瓦利斯與富圖那成為「法國海外屬地」(Territoires 試驗中心對法屬玻里尼西亞經濟的影響深遠。為成
治動盪時期。到了 1990 年代,澳洲仍維持對該區的援 大蕭條拖累經濟成長,包括新萌芽的觀光業,導致物價 d’Outre-Mer,TOM)。 立試驗中心,法國須完成整體基礎建設,不僅涵蓋無人
助,越來越積極主張南太平洋國家進行改革,以減少公 慘跌,向來勞力短缺的群島失業率飆升。 在未來 30 年內,地方議會權力逐漸增加,法國政 居住的穆魯羅阿環礁和方加陶法環礁,亦包括位於大溪
部門與關稅保護為目標、達成更為永續的發展,並確保 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帶來其他問題。1940 年法國淪 府大量金援支持教育(包括成立太平洋法國大學)、醫 地的主要行政基地。到了 1966 年,將近 14,000 名工作
島國自然資源可獲得更佳報酬。—JAP 陷,其太平洋屬地於維琪政府(Vichy Government)和戴 療服務與公共工程建設。地方傳統逐漸受到重視,玻里 人員受雇於太平洋(核子)試驗中心,另外加上 5,000
高樂將軍 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文化機構與課程以地方語言授課, 名軍事與海事人員。核試爆亦帶來大量移民,
■ 20 世紀的法屬太平洋地區 1890 年代末期,法國控
制了廣大的殖民帝國,包括東玻里尼西亞(大洋洲法屬
332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