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2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372
地區與全世界 地區與全世界
政治 以支持成員國發展目標。同年第三屆論壇於蘇瓦再次召 1987 年論壇展開組織重要的改革階段,其影響可 延伸閱讀 駐紮於澳洲基地的英國皇家海軍是英國控制的主 政治
開,核准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的行政制度,並同意每年 謂重新建構了南太平洋區域組織,成為單一區域組織概 Hoadley, S, 1992. South Pacific Foreign Affairs Handbook, Allen & 要工具,儘管其管轄權僅限於英國子民,海軍緩解了
舉辦論壇會議。儘管原意並非成為論壇的祕書處,該行 念願景中無所不包的全面性組織。預期冷戰即將告終, Unwin. 過度的ಟ͏ή௶ʈ൱COLONIAL LABOUR
政管理責任仍於 1975 年成為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的職 論壇成員國尋求拓展其影響力,期能突破南太平洋的 TRADE,偶爾對加害於英國子民的不服從原住民社群
責,後於1988年正式將該部門更名為論壇秘書處(Forum 疆界。論壇區域制度安排委員會(Committee on Regional ˄̻ݱࢥၾΌ˰ޢ 施予砲擊。針對南太平洋諸島,要求發展出更為一致方
Secretariat,ForSe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CRIA)報告援引東南亞國協 法的聲浪四起,推動澳洲殖民地於 1901 年成為聯邦制。
■ 澳洲與太平洋 自從 1800 年代初期,澳洲殖民地與
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主要任務為協助成員國出口事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ASEAN)「對話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落敗,由於澳洲總理休斯於巴
後來屬於大英國協的澳洲政府,便與太平洋諸島往來頻
宜。因此,1973 年獨立島國發現自己主持兩個正式職責 夥伴」概念,確保區域外國家可參與論壇組織。1989 年 黎和會積極主張,澳洲得以根據國際聯盟職責於 1919
繁。殖民地人民於商業與貿易、獵海豹、獵鯨、傳教活
幾乎相同的區域性經濟發展機構。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 起,對話夥伴國受邀與部份會員國一起參加論壇會後 年取得德國前殖民地新幾內亞和其離島的託管權,並由
動、種植場、船運、礦業發展和各種教育與公共服務領
與太平洋島國生產者協會於 1974 年合併,此舉可能不 會,討論與彼此相關的議題。起初六國政府(加拿大、 英國與紐西蘭託管諾魯。取得前述地區,使澳洲得以整
域扮演重要角色。接連數個階段中,澳洲追求單方面
經意地促成一系列發展,主導了未來十五年南太平洋區 中國、法國、英國、日本與美國)獲選為對話夥伴國。 併商業擴張版圖,包括剝削從德國取得的新幾內亞物業;
商業優勢,導致整體歷史遺產褒貶尚未定論;例如招募
域主義的機構面向,也就是單一區域組織的概念。對多 區域制度安排委員會第二項重大提案在其他區域 發展完善的船運和貿易公司如伯恩斯・菲爾普公司;蒸
島民勞工至昆士蘭從事糖業,以及剝削種植場作物與群
個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成員國而言,將南太平洋委員會 性組織同意後於 1988 年由論壇實施,成立南太平洋 汽船與͉̔तණྠCARPENTER GROUP;以及
島礦產和磷礦資源等。前述發展後,澳洲採取較為開明
職能轉交給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是極富吸引力的做法, 組織協調委員會(South Pacific Organizations Coordinating 透過澳洲殖民製糖公司利用印度系契約勞工控制
的政策,改善當地勞工待遇,並持續提升對島民政治與
不僅基於經濟和行政效率因素,更著眼於論壇對南太平 Committee,SPOCC)。此舉有效結束長久以來提倡單一 ጟุFIJI SUGAR INDUSTRY。澳洲投資、金融業
經濟期望的重視。澳洲仍是該區主要貿易夥伴,且為主
洋委員會的批評,可消除南太平洋委員會的殖民痕跡。 區域性組織的運動,從那之後,多年來該委員會針對區 與保險業擴張。澳洲治理託管屬地新幾內亞與諾魯,及
要燃料、食品與機械、援助、投資、科技、服務業與觀
然而,儘管論壇故有疑慮,1979 年成立南太平洋 域機構展開改革,旨在降低競爭、提升效率。1996 年以 殖民地巴布亞的方式為家長式統治,立意良好,卻吝於
光業供應來源,貢獻流入該地區獨立國家總貿易與̮
論壇漁業局時,仍顯示出單一區域組織概念不實際的面 來,根據協議,論壇秘書處擔任協調委員會年會主席, 給予,主要仰賴基督教傳教士從事教育與公衛服務。
౪FOREIGN AID資金的三分之一,領先日本、
向。論壇漁業局為自主運作的區域組織,與南太平洋 更為論壇於太平洋地區扮演協調角色增添重要性。 二戰後成立聯合國託管理事會制度(接替國際聯
法國與紐西蘭。澳洲和紐西蘭相同,是所有區域合作制
經濟合作局類似,向論壇報告,但完全獨立於南太平 儘管該地區政治議題的控制與管理對論壇的影響多 盟),要求所有殖民地自治或獨立,使澳洲轉向較為積
度的正式夥伴,全面參與,更是所有計畫的主要(最大)
洋經濟合作局之外。促成此發展的主因為聯合國第三次 為程序面,其審議成果豐碩,彰顯其重要性。論壇年會 極推動政治與經濟變革。1944 年紐澳簽訂協議後,澳洲
貢獻者。
海洋法會議(UNCLOS III)中的進展,於 1970 年代改 負責進行眾多重大決策,包括創建島國與紐澳間的區 更為積極,該協議促使往後南太平洋委員會(太平洋共
澳洲政治領袖從早期英國移民時期開始,傳統上向
寫了全球海洋議程。確實,第三次海洋法會議將對該區 域非互惠貿易協定南太平洋區域貿易與經濟合作協定 同體)的建立。來自聯合國紐約總部與聯合國視察團的
來將北邊巴布亞紐幾內亞至南太平洋東方玻里尼西亞群
域生態系大有助益(包括直接或間接),1970 與 80 年 (South Pacific Area Reg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批評聲浪,尤其是 1962 年富特爵士視察巴布亞與新幾
島的新月形群島視為國防邊界,抵禦所有可能的敵對勢
代在論壇的主導下,促進其他跨政府組織與協議的發 Agreement,SPARTECA),以及 1985 年南太平洋非核區 內亞(自 1945 年起共同託管),促使政治與經濟發展
力。殖民地領袖向英國政府施壓,為鞏固大英帝國、增
展。其中包括南太平洋近海海岸礦產資源聯合探勘協調 條約,根本上為保護該地區免受冷戰對立影響的安全措 進程加速。諾魯磷礦蘊藏量豐富、對澳洲農業貢獻甚鉅,
強貿易或傳教力道,要求擴張屬地範圍,以領先其他
委員會(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施。論壇支持多項計畫與活動,無論規模、範圍廣泛, 但消耗迅速,於 1968 年獨立。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由
「帝國主義」勢力,如法國、德國和美國。儘管英國將
Mineral Resources in South Pacific Offshore Areas),1989 年 包括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運輸與通訊。多數交由經濟 1972-75 年執政的澳洲工黨政府大力支持)於 1975 年實
最迫切的重心放在非洲,此般壓力促使不情願且吝於提
更名為南太平洋應用地球科學委員會(South Pacific Applied 部門論壇秘書處/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進行。然而, 現,僅留下部份懸而未決的分離主義主張,也就是布甘
供資源的英國向外擴張,取得斐濟(1874)、新幾內亞
Geoscience Commission,SOPAC);南太平洋環境規劃組 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經濟壓力與政治優先要務改變, 維爾,不過雙方皆展現善意與慷慨精神。
東南岸(1886)與索羅門群島(1892)控制權,並與法
織;以及各種為使論壇成員對其延伸海域握有更大控制 致使論壇重新評估對旗下機構與部會的承諾,開始針對 繼任澳洲政府歡迎並提倡區域諮詢顧問實務(ਜ
國締結處處受限的共管協議,得以控制新赫布里底群島
及保護權的特定措施。 論壇本身組織進行改革。—RAH ਹΥЪၾࡇᙄݺਗ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1887)。
INITIATIVES),包括獨立島國發起的南太平洋論壇,
330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