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原YOUNG—青少年雜誌期刊》115期
P. 63
臺灣東部原住民族的傳統漁撈文化
保存飛魚的
智慧妙方
撰文、攝影/林瑞珠
海之脈絡
每年 3 ~ 7 月,黑潮挾帶來自熱
帶的溫暖海水流經臺灣東部,吸引大量
洄游性魚類北上,其中最為壯觀的,便
是成群飛躍海面的飛魚。為了躲避鬼頭 族、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自古以來便
刀的獵食,魚群在海面上騰空飛躍,閃 依賴海洋為生,他們會划行竹筏或現代
閃發亮,讓漁民有明確的捕撈目標,一 的小型動力船出海捕撈飛魚,並在海上
艘艘漁船紛紛出海。東部漁民非常珍惜 進行初步處理。捕獲的飛魚會從魚背剖
這些飛魚,是春夏兩季重要漁獲,並在 開、去除內臟,再懸吊滴乾,上岸後再
原住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 抹鹽巴防腐保存。
位。因此,保存飛魚成為重要技術,以
便長期享用這份來自大海的恩賜。 阿美族傳統上會將飛魚曬乾保存,
食用時以月桃梗燻烤,使飛魚乾帶有淡
臺灣東部的雅美(達悟)族、阿美 雅的月桃香氣,成為美味零食或下酒
菜。而噶瑪蘭族作法則稍有不同。臺東
樟原部落的噶瑪蘭族耆老潘嫦娥表示:
「噶瑪蘭族常以煙燻或火烤方式乾燥保
存飛魚,現在有了冰箱,也可以直接冷
凍。有時候只用鹽巴醃漬後就包裝冷
凍,食用時取出水煮、烘烤或油炸,就
是一道香 Q 美味的飛魚料理。」
ɨʹ
ऎʘএഖ JOEE
ऎʘএഖ JOEE ɨ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