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0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280
殖民統治 殖民統治
歷史 亞納群島提供的良好定居條件,促成更多的日本人(多 場和水上飛機專用跑道。 承認「與英國主權和殖民政府期望一致的」酋長所有權 島嶼。此情形發生多次。1898 年時,美國將法國軍艦環 歷史
為貧困農民)移入,到蔗糖園或煉糖廠工作。1925 年時, 1941 年時,日本海軍便是利用這些機場來發動空中 力和利益。很快的,割讓條約被延伸解讀,也被賦予許 礁納入夏威夷;1925 年將斯溫斯島納入美屬薩摩亞。二
在密克羅尼西亞的 7,000 名日本移民中,超過 5,000 名移 作戰單位,襲擊英國和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的島嶼領土。 多背離原本意圖的象徵,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割讓條約 戰期間,美國出於戰略及軍事目的,又重新佔領幾個島
民定居在馬里亞納群島,因為地緣關係,大部分的移民 而後的兩年,在太平洋的戰事中,日本在密克羅尼西亞 承諾維持斐濟全體人民最大的利益。—BVL 嶼,一個作為氫彈試爆的支援地,另一個則為飛彈追蹤
為沖繩的貧困農民,並選擇距離最近的馬里亞納群島定 的立場未有可挑剔之處。不過,在 1943 年秋季、美軍進 站。還有豪蘭島因 1937 年埃爾哈特的飛行傳奇而出名
居。最終,外來移民的人數超過當地原住民的人數,加 行反攻行動前夕,日本迅速提升其在密克羅尼西亞的防 ߕᐰجࣩ (這位先鋒飛行員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拉埃島和豪蘭島
羅林群島充斥從事其他行業的日本移民,多數為漁夫; 禦軍力。1944 年初期,日本在馬紹爾群島的主要基地被 1856 年時,美國第 34 屆國會通過《鳥糞法案》(Guano 之間離奇失蹤,當時後者的機場迅速做好準備,等待埃
而在最東邊的馬紹爾群島也感受到這波移民潮產生的影 美國的兩棲戰隊幾乎夷平。同年春天,日本在加羅林群 Act)。該法案本就有其通用性,而該法案的通過亦預告 爾哈特降落。)情勢隨著島嶼國家的獨立而有所變化,
響。在 1930 年代,密克羅尼西亞的日本移民人數呈現 島的基地遭空襲摧毀,而後遭忽略。1944 年夏天,日本 了美國在太平洋中部及南部的殖民活動。在美國佔領作 到 1983 年時,在經美國參議院幾年的討論、與吉里巴
每五年翻倍的成長,也就是說,在 1941 年時,移民人 在太平洋建立的「絕對國防圈」隨著馬里亞納群島的失 為開採海鳥糞石用途的 101 座島嶼、礁石中,有 77 座 斯、吐瓦魯、紐西蘭簽署條約之下,美國已放棄大部分
數超過 93,000 人;到 1942 年時,人數即突破 96,000 人 守而破裂。對許多日本國民而言,這與戰敗無異。剩餘 位於太平洋地區,其中八個美國為美國所據。1800 年代 依《鳥糞法案》而佔領的島嶼的所有權。貝克島、豪蘭
的大關。 島嶼上的日本屯駐軍在失去防禦力和飢餓之下,於 1945 中期,美國經濟重度仰賴農業,尤其美國南方農業大量 島、加維斯島、京曼礁、帕邁拉環礁、詹斯頓環礁等六
戰間期時日本移民毫無限制的移入密克羅尼西亞, 年 9 月向美國海軍投降。—MRP 仰賴奴隸。當時,人類亦發現海鳥糞石,掀起一波海鳥 做太平洋島嶼仍為美國佔領,為美國「非建制屬地」。—
是評估日本作為委任統治者的重要標準。日本從國際聯 糞石熱潮,促成一場海鳥糞石開採運動。美國境內可供 CWA
延伸閱讀
盟接管託管地時,除了國際聯盟明示日本應為密克羅尼 開採的海鳥糞石不多,而當時秘魯離岸島嶼的海鳥糞石
Peattie, M, 1988. Nan’yô: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in 延伸閱讀
西亞人的福祉努力,亦期許日本能對託管地人民循循善 石開採由英國和秘魯壟斷,並禁止美國開採。美國曾試
Micronesia, 1885–1945,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Arnade, C W, 1994–95. ‘The great guano rush: a review article’,
誘,使其最終可實現自由、自治。日本在結束佔領密克 圖以平和手段打破壟斷局勢,不過未能成功。1850 年 12
Bolivian Studies, Vol. 5, Institute of Bolivian Studies,
羅尼西亞時,持平而論,前項的建設成果豐碩,但後項 ௲ᜫૢߒ 月,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表示, University of Akron.
的成效卻乏善可陳。 秘魯的海鳥糞石炙手可熱,「政府應在權力範圍內,盡 Skaggs, J H, 1994. The Great Guano Rush: entrepreneurs and
割讓條約(Deed of Cession)是一份將斐濟納入大英帝國
殖民政府確實進行多項計劃:公共衛生、教育、公 全力和一切方法,在合理市價下進口海鳥糞石。」 American overseas expansion, Macmillan.
的文件,於 1874 年 10 月 10 日由自封為斐濟國王的王者
共事務、土地調查和登記,這些計畫皆對島嶼原住民產 經歷多次失敗後,幾位美國政壇的重要人物要求
瑟魯撒考鮑和其他 12 位酋長(含東加的埃內爾.馬阿
生不同程度的益處。而日本貿易和產業發展也提升了密 政府應有所作為。其中包含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ή
福)共同簽署。在 19 世紀的動盪情勢之下,歐洲人相
克羅尼西亞人的生活水準、創造經濟收益,使當地商業 Webster)和威廉.西華德(William H Seward)。《鳥糞 萬那杜在 1906-08 年為英法共管地,此種治理方式是為
繼提出控制斐濟群島土地、勞工、更多政治權的需求。
經濟邁向現代化。不過,這些計畫和發展不是帶來的成 法案》於 1856 年由繼任總統富蘭克林.皮爾斯(Franklin 平息新赫布里底群島的澳洲定居者、英國傳教士和希
眾酋長無法平息這股新勢力,為能讓斐濟免於動盪情勢
長有限,就是仍以日本人的利益作為考量出發點。整體 Pierce)通過,該法賦予美國公民「和平佔有」「任何 金森的喀里多尼亞公司之間的敵對關係而產生的。1878
衍生的威脅,割讓成為可行的變通辦法。眾酋長「同時
而言,原住民幾乎未享受到這些益處。更重要的是,戰 無人、無政府佔領的島嶼、礁石」的權利,以獲取海鳥 年,英法兩國政府同意雙方不會在非經協議下併吞該
又各別」將斐濟獻給維多利亞女王,請求女王接管「所
間期的日本移民人數,加上日本殖民晚期著重在同化原 糞石。顯然此處的「任何政府」指的是如西班牙、大英 地,並於 1887 年組成海軍聯合委員會,保護種植場場
有提及之島嶼及其居民,將前述之所有權和統治權交予
住民的政策,使密克羅尼西亞人實現人民自決的希望逐 帝國、西班牙等等的國家,原住民則不在此列。「美國 主、規管貿易。希金森在 1894 年徵求法國協助,而在
女王」。割讓的宗旨是謀求「推動文明和基督教的進
年渺茫。 總統有權宣布該島嶼、礁石為美國所擁有」,且島上海 他於 1904 年再次向法國求助時,英法兩國已決定指派
展,並保留現有貿易及產業。」此條約是無條件割讓,
而隨著 1930 年代起日本對密克羅尼西亞的掌控逐年 鳥糞石為「供美國公民利用」。該法給予美國總統「派 常駐委員至當地,避免萬那杜遭德國併吞。
眾酋長將信任寄託在大英帝國的「公正和慷慨」之上。
增加,國際間逐漸質疑日本暗地裡違反國際間對其的要 遣美國陸、海軍」保護海鳥糞石的權力。該法曾在 1860 共管地政府成立於 1906 年,實行共同治理,二國
新南威爾斯副總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Sir Hercules
求,在密克羅尼西亞建築防禦工事。不過,直到太平洋 年及 1873 年進行小幅度的修法,法案的基本目的並未 委員各自管理所屬國民。委員各自領導行政團隊,而二
Robison)代表英國女王接受眾酋長的割讓條約,而他個
戰爭爆發的數年前,幾乎沒有證據可證實日本在密克羅 更動。在 1890 年時,美國高等法院在瓊斯 v 美國案(Jones 國的行政團隊各自建立醫院、管理學校、教授美拉尼西
人同意將釐清、處理斐濟殖民地的債務、調查歐洲人的
尼西亞建築航空時代前的防禦工事。日本大方承認,自 v United States)確認《鳥糞法案》的合憲性。 亞人講各自執政者的語言。這種共管治理方式帶給居民
土地使用權要求、調查酋長的撫卹金請求,以及
1930 年代起,便開始在數個島嶼建立僅做商業用途的機 《鳥糞法案》通過後,依據該法佔領的島嶼大多分 的是兩個徹底分裂的政權,以及兩套耗資龐大的資源。
布在太平洋地區的吉里巴斯、吐瓦魯、托克勞群島、庫 因此,此種治理方式時常被
克群島。一旦島上海鳥糞石開採殆盡,美國便會棄守該
238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