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4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394

農業                                                                                                                                                                                       農業
     經濟 經濟     人們對環境的態度與對社會的相同。農村有「發展」                  制,也是一個極為強調資本的地方,而該地區缺少私人                                  至今仍持續存在,而這既非因為慣俗對農村生活而言是                     年代起,開始引進島嶼原住民(˜ዦݲٙ̔ॶ໊ٟ̔™                        經濟 經濟

           需求,一般是建立在島嶼的自然資源(如木材、土壤、                     資本。他們相信,資本(不論是外國投資、國內儲蓄或                                  一套不可侵犯、形式統一、不容爭論的模範標準,也並                     ˆKANAKAS IN AUSTRALIA‰),數量相當可觀。斐濟
           礦物質、珊瑚礁和海洋)能作為物質基礎,推動社會變                     信貸措施)能協助該地區在全球經濟找到新的定位。這                                  非慣俗本身抗拒改變。慣俗得以存在是因為慣俗容許改                     的糖業可追溯至 1800 年代晚期。
           遷和經濟進步的假設之上。因此,資源剝削便以為求開                     個想法與呼籲在太平洋地區建立新的企業文化的想法不                                  變,讓人能夠規範、協調,並且理解變遷。只要維持土                         1835 年起,夏威夷開始商業生產,當時部分來自

           發之名被合理化。農業產量擴大和集約化、發展可獲取                     謀而合,後者認為以村落為單位的自給性農業和經濟作                                  地主權,以及土地主權主要是共有制而非個人制,農村                     美國及英國的定居者意識到需要以新產品取代檀木和捕
           豐富漁獲及砍伐木材的產業、提升農村收入,是開發計                     物栽種,最終會退場,給予農村商業企業(如農場和企                                  居民就能接納部分變遷,並拒絕接受其他變遷。因此,                     鯨。許多地便轉用於種植甘蔗,但直到 1842 年糖的品質
           畫非常重視的面向。儘管實際上這些資源稀少,時常短                     業)發展機會,並推動私部門就業。然而,農村居民所                                  儘管島嶼的農村變遷以及隨之出現的島嶼經濟、社會、                     才達到一定水準。隨著時間推進,為讓糖產業發展成有
           缺(尤其是玻里尼西亞及密克羅尼西亞的小島國家),                     抱持的共有主義和保守主義正是阻礙此類資本發展的原                                  環境轉型長期存在,西方物質文化不斷侵入農村生活各                     模有樣的產業,人們開始落實更多作為:改革土地制度、
           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達到物產豐饒是許多農村發              因,也是普遍認為最需要改變的地方。這個願景可預見                                  層面,以及面臨未來必須改變的壓力,農村社會很可能                     投入資本、提升農業生產與加工技術。1848 年起,雖然
           展策略的目標。此現象與其他對環境的態度大相逕庭,                     的是太平洋農村地區將經歷最根本的轉型,雖然還有很                                  繼續保有尊崇傳統與慣俗的特性。不過,上述情形純屬                     夏威夷本地偶有嚴重乾旱的問題,而且在美國面臨關稅
           新舊皆然。雖然永續發展不太受島國政府的青睞,近來                     長的路要走,不過目前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推展。                                     臆測。—JO                                       壁壘,夏威夷糖業逐漸在美國市場取得不錯的市佔率。
           引起多方關注,對資源剝削提出質疑,也提供其他的替                        面對政府和市場互相衝突的論述,許多太平洋島嶼                                                                              《美夏互惠條約》(Treaty of Reciprocity)中約定,夏威
                                                                                                                  延伸閱讀
           代策略,比如生態旅遊、永續林業,以及有機農業。顯                     的農村居民備感迷茫和警戒。很多時候他們都敞開心胸                                                                               夷自 1876 年九月起可以免關稅出口未經精煉的糖至美
                                                                                                                  Brookfield, H C and Hart, D, 1971. Melanesia: a geographical
           然,永續性的相關論述都是對過去的認可—包含古老                      面對改變,接受新的作物、觀點、市場,以及新的社會
                                                                                                                        interpretation of an island world, Methuen.
           且大多延續至今的島嶼生產系統、作法和價值,共通的                     關係;有時候則抗拒改變,不願放棄土地,拒絕接受施                                  Burt, B and Clerk, C, 1997.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特點為守護環境的意識、已然成熟的資源管理方法,以                     行的社會規範,也對國家的開發計畫進行積極或消極的                                        Pacific Islands, National Centr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及盡量減少環境衝擊的技術。這類論述與追求社會保守                     抵制。農村變遷大多需要經歷談判過程:由於人民保有                                        and University of Papua New Guinea Press.
           主義,還有質疑追求「發展」的需求與本質的論述,有                     土地主權,他們有權利抵抗,不過物質財富的吸引力和                                  Overton, J and Scheyvens, R (eds), 1999. Towards Sustainable
           許多共通之處,不過二者仍有部分重要差異。                         現代化的前景時常讓他們難以招架。絕大部分的太平洋                                        Development: Pacific island experiences, Zed Books.
               廣泛而言,以上所簡述相互衝突的論述由另一套明                   島民以老方法,如傳統慣俗、行為準則、歷史及價值觀                                  Schoeffel, P, 1996. Sociocultural Issu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顯不同的論調居中調和,當中敘述國家、市場、傳統慣                     來理解變遷,並借用前述他們堅信方法作為指引並做出                                        in the Pacific Island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俗各自的角色為何。我們已目睹 1960 年代之後,國家                  決定。雖然這些方法有彈性空間,也會遭受質疑和挑戰,                                                                              圖 5-2 夏威夷毛伊島的糖廠。
                                                                                                                  ጟ
           如何在農村發展上成為主導角色:表面上「保護」共有                     它們最起碼能為變遷提供些許脈絡,也能與國家力量保
           土地制度和傳統社會秩序的同時,透過資源剝削、農業                     持距離。以薩摩亞村落「議會」(fono)所有的權力為例,                              「秀貴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ium)可能源自新幾內        國,該條約使糖的出口量在四年內翻了至少一倍。糖產
           集約化、生產專業化鼓勵農村發展。國家透過開發計                      國家政府若想在農村地區推動政府活動,必須與社區及                                  亞,在太平洋地區與西方接觸前,其生長範圍遍佈該地                     業不斷進步,有大型灌溉系統建設計畫,也建立大規模、
           畫、農業推廣員、貿易和定價政策來推動改變,企圖透                     社區層級的機關談判。在其他方面,傳統慣俗也可為島                                  區。秀貴甘蔗為一栽植作物:根據早期歐洲造訪者的記                     有效率的量產組織的分配機制。移民勞工(大多為中國
           過關稅和補助管制並介入市場,卻希望更多農村居民能                     民在市場上提供一定的屏障。讓島民保有土地、維持自                                  述,夏威夷村民大多會在住家周圍的一小塊地種植該作                     人)於 1877 年引進;1881 年開始引進日本勞工。(見 ˜ࢀ
           到商業企業就業;認為經濟和社會方面的「發展」不僅                     給自足不僅是提供有用的福利安全網,也代表島民不必                                  物作為防風林,除此之外,秀貴甘蔗也是補充食物,人                     ۾ζٙε͏ૄɛɹ™ˆMULTI-ETHNIC POPULATION
           值得追求,也有其必要。這個取向最近受到國內外的抨                     完全投入市場機制。                                                 們透過咀嚼獲得甘蔗的糖分。早在 1802 年,一位在夏                  OF HAWAI‘I‰。)《麥金萊關稅法案》(McKinley Tariff
           擊,促使國家減少參與農村發展,未來參與程度會繼續                        因此,儘管「慣俗」(custom,也寫作 kastom、fa‘a                       威夷的中國移民在拉奈島(Lāna‘i)上建造一座小石磨,                 Bill)於 1890 年簽訂,免除所有輸入美國的糖關稅,並
           減少。許多人把目光投向市場,他們認為,不受束縛的                     Samoa、vaka vanua 等)會不斷改變,                                 在一年之間生產少量的方糖。1817 年,大溪地倫敦傳道                  給予美國製糖者獎勵金。該法案導致嚴重經濟挫敗,使
           市場不僅是推動經濟成長和最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最佳機                                                                               會早期的傳教士建造一座煉糖廠,可說是煉糖產業的初                     企業界偏向併吞夏威夷的爭論再次浮現。1898 年八月,
                                                                                                                  始階段。傳教士希望藉此提供島嶼原住民賺取現金收入
                                                                                                                                                               夏威夷遭併吞,隨後出現糖的投機買賣。
                                                                                                                  的機會,不過煉糖廠沒多久就歇業了。在新喀里多尼亞,
                                                                                                                                                                   1930 年代農業生產更為進步,作物種類增加和害蟲
                                                                                                                  1865 年至 1890 年間有栽種秀貴甘蔗,不過由於煉糖技
                                                                                                                                                               控制方面尤其如此。1932 年時糖的收獲量達 100 萬噸。
                                                                                                                  術不成功,以及勞動成本的緣故,煉糖活動以失敗收
                                                                                                                                                               1937 年通過的《糖稅法》(Sugar Act)把夏威夷視為「國
                                                                                                                  場。糖在太平洋地區起初是以大規模產業發展,那時皆
                                                                                                                                                               內產糖區」,並催生將夏威夷蔗糖
                                                                                                                  以非島嶼原住民作為栽種勞工,而昆士蘭的蔗田從 1860















           352                                                                                                                                                                                        353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