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2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392

農業                                                                                                                                                                                       農業
     經濟 經濟  逐漸開始重塑鄉村經濟。進口食物如稻米、牛肉、乳製                    當地農產品面臨內部競爭。在自由貿易之下,部分當地                                  交換土地自由持有和轉讓權,或退而求其次交換使用                      的經濟和社會吸引力相抗衡。此外,由於許多島嶼國家                        經濟 經濟

           品的關稅配額,以及肥料和其他生產投入的補助,使當                     進口替代產業(如稻米)逐漸無法競爭。另一項更大的                                  權。土地方面的壓力更因人口壓力而惡化,有些地方(如                    自然資源有限,加上執政當局希望將都市化衍生的破壞
           地生產者的報酬提高,也使國民經濟更多元、更能自給                     問題是可能失去受保護的國際市場:國際間的貿易保護                                  東加)是起因於當地人希望獲得土地使用權,而其他地                     降到最低,以農村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可說是被視為經濟
           自足,即便這代表個體生產者逐漸成為專業農夫,能夠                     主義失敗,連帶使太平洋島嶼保住農產品得銷往歐洲及                                  方(如薩摩亞)則是人口遷移或許稍微緩解當地人口成                     發展策略的主要手段。因此,國家開始推行支持農業的

           擁有土地使用權,也能集中更多心力在特定商品。                       其他地方所簽訂的協定受到波及。由於太平洋島嶼的生                                  長,但因移居海外者希望取得所居之地的土地使用權,                     政策、尋找可靠的市場,並為提高農村生產力投入心力。
               在 1970 和 1980 年代,除了這項進口補助策略之             產規模小,銷往國際市場的運費成本相對較高,意味著                                  土地的壓力未能減少。為因應需求,有些政府法律允許                     這些作為也反映在個體策略上:對許多人而言,與在城
           外,有些地方曾嘗試處理出口價格波動的問題,建立相                     太平洋地區的商品在開放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                                  外人向官方承租傳統土地,並同時保護共有地主的權                      市進行僱傭勞動或創業活動相比,用傳統土地權利做為
           關計畫,透過設立準備金、在豐收年保留盈餘,並在歉                     的機會渺茫。舉例來說,若要終結《洛美公約》中與糖                                  利。這類措施提供農業貸款給承租土地的個體戶,就算                     商業農業(或是漁業,或是接受伐木)的基礎是一項廣
           收年增額配發,平分報酬給生產者。萬那杜的椰乾產業                     有關的條約,可能會為斐濟的糖業帶來慘烈後果,而該                                  他們不擁有該片土地,仍可有擔保品。不過,這類政府                     受歡迎的替代作法。
           也進行兩種嘗試:在不同地區平分報酬,讓偏遠島嶼不                     產業是太平洋地區至今最成功且歷史悠久的農產品出口                                  政策在處理土地壓力方面仍有不足之處。近幾年在薩摩                         農村發展的意識形態與人們對社會政策的憂慮時常
           會因貨運成本較高而處於劣勢,而另一項策略是尋找海                     產業。太平洋地區的農村變遷可能最終是從全球經濟抽                                  亞、萬那杜、東加、斐濟進行的研究顯示,土地制度已                     相提並論。在某些情況,尤其是殖民治理時期,農村發
           外受保護的市場。以斐濟為例,在《洛美公約》(Lomé                  離、撤退,至少在商品生產的面向是如此。                                       出現實際上(de facto)的個體化,「地主」和「承租人」               展策略帶有強烈的社會保守主義色彩。這些政策以自給
           Convention)之下,該國得以向可靠的歐洲市場輸出糖,                  在太平洋地區,農村變遷長久以來與更廣泛的社會                                 在正式(或傳統)法律之外進行直接談判,讓土地開始                     性農業和共有土地制度作為基礎,循序漸進地推動耕作
           也獲得遠高於公開市場價格的報酬補貼。                           轉型緊密相連。部分前述的主要生產和市場導向轉移,                                  生產,並共享利益。                                    經濟作物,而削減社會破壞、將都市化降至最低程度、
               當地市場定位以及保護出口市場兩項農村發展策略                   皆在許多方面帶來重要社會變遷,包含個人主義的抬                                       勞工也面臨商品化的處境。在殖民統治時期,種植                   採用傳統政策,並盡量壓低社會控制成本等策略,都與
           相輔相成,為農村拓展和太平洋地區的農村轉型提供重                     頭、社會不平等加劇等,不過從其他方面而言,這些轉                                  場使用外來勞工,再加上法律明文禁止農村地區的居民                     政策的方向一致。社會保守主義不僅持續存在於政府,
           要推力。那時,農業集約化讓生產者專精於生產某種作                     換各自回應不同的過程(如人口變遷與遷移)。農村變                                  遷移至城鎮,都抑制勞動市場的形成。不過隨著後殖民                     也存在於很多人心中,他們想要保持土地安全,並且保
           物,並以肥料、化學物質,偶爾還有機器來提升作物產                     遷與社會變遷之間的主要連結,與經濟及社會的重要關                                  時期鄉村經濟的擴張,還有城鎮及海外就業機會的增                      留能協助他們面對外界壓力的價值觀和協議。另一方
           量;隨著新區域不斷被用來種植作物,森林轉為農地,                     聯如何被商品化如出一轍。                                              加,島嶼時常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過去                     面,農村發展被另一派勢力視為推動社會變遷的手段。
           農業粗放化於是出現。木材、礦物、魚等天然資源藏量,                       在大部分的太平洋地區,土地仍採包含多種形                                   非貨幣互惠交換勞力的方式適用於如蓋房舍、整理樹叢                     從殖民統治時期晚期至今,抱持這種看法的官員和觀察
           以及天然土壤肥力的使用量大增,以換取商業報酬。在                     式的˜ෂ୕ɺήԴ͜ᛆՓܓ™ˆCUSTOMARY LAND                              等傳統工作,而社區勞動則適用於落實村落計畫和捕                      者明白維持身份認同的重要性,也深知共有土地制度不
           這些改變過程中,民族國家位居主導地位,進行市場開                     TENURE‰。此制度可避免土地轉讓,也防止個體在未                                魚。而從事家戶或大家庭情境之外的農事,要求支薪的                     能廢除。他們認為,農業現代化是逐步推動社會轉型的
           放談判、支持研究和擴展活動、課徵當地關稅配額、提                     經集體同意下進行土地開拓、劣化,甚至優化。土地相                                  情況越來越常見。此外,在流動率高,且人們容易在城                     方式,使個人主義更盛行、提升流動性、勞工專業化、
           供信貸補助,並且多次鼓勵外國投資進入資源開採行                      關法規保護共有土地制度以及原住民使用土地的傳統權                                  市或環太平洋地區國家找到相對高薪工作的社會中,勞                     承諾投入市場與成就導向。這個策略所追求的理想並不
           業。                                           利,然而土地制度實踐在都市擴張、商業農業伐木運作                                  工的影子價格可能高昂,這與都市工資較有關係,而非                     是共有社會,而是由小農組成的社群。無論過去還是現
               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以及 1990 年代盛行的新自由                下,時常將商業關係和土地買賣延伸至共有地進行。具                                  農村生產力。因此,即便島嶼的農村生活看似「傳統」                     在,現代化被視為必要,也被認為是島嶼原住民滿足新
           經濟發展理念逐漸深入太平洋農村地區、產生影響,由                     經濟利益的土地(尤其是在土地供不應求的地區)長期                                  且一成不變,多半與形式有關,而非農村生活的內涵。                     的物質需求、參與全球經濟最有效的途徑。這項社會變
           國家大力資助的農村發展或許已逐漸邁向終結。在斐                      有人施壓,                                                         太平洋地區農村發展最常見的其中一項元素是對農                   遷的理想目標是打造一個新的農村社會:不平等會持續
           濟,經濟結構調整終結多項農業補助與保護主義措施,                                                                               村發展的急迫需求、效果以及本質的信念。殖民政府與                     存在,但成因不再是個人的出生,而是所擁有的技能和
                                                                                                                  現今政府官員、國外觀察員與顧問,甚至是不少當地居                     選擇的產業不同。同樣的,這項策略的遵循者不僅止於
                                                                                                                  民所抱持的觀點,他們認為太平洋地區的農村應從靜                      官員,也包含認為農村發展是促成個人和家庭進步手段
                                                                                                                  態、了無生氣且保守的過去,走向更現代、更開發的階                     的個體。
                                                                                                                  段,以符合人民對物質的新需求,藉此與城市明顯優越
























           350                                                                                                                                                                                        351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