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1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391
農業 農業
經濟 經濟 五大企業巨頭—城堡與庫克公司(Castle & Cooke)、 лശ̃ҔLEVER BROTHERS和Ьࢸgി 變遷。不過隨著時序推移,二者逐漸暴露農村地區開發 經濟 經濟
C.布魯爾公司(C Brewer)、美因公司(American ဧ౷BURNS PHILP在索羅門群島經營種植場。與 策略的代價與利益。椰乾一開始作為商品引進,是整個
Factors)、西奧戴維斯公司(Theo H Davies)、亞歷山大 此同時,澳籍定居者在巴布亞承租的莊園土地種植椰子 太平洋地區許多農村地區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讓人民
與鮑德溫公司(Alexander & Baldwin)打下經濟基礎和政 樹,一開始種植快速擴張,但在 1918 年後便幾近停滯。 得以參與全球經濟,擁有取得新商品及服務的管道,同
治主導地位,而迫切的勞工需求使他們引入一批簽了契 太平洋地區仍有種植場,不過在多元化的經濟體系中, 時在種植場以外的領域保有其土地主權。不過,以農產
約勞工合約的移民,分別來自日本、中國、菲律賓、波 種植場不再擁有經濟上的中心地位,且好幾個美拉尼西 品的角度而言,椰乾並不是一項可靠的商品,報酬浮動
多黎各,甚至還有葡萄牙。夏威夷自 1898 年成為美國 亞國家的地主重新佔有這些土地,並讓土地回歸傳統用 大—今年或許能帶來可觀報酬,下一年可能就變成一
領土,在糖王(King Sugar)統治下,該地的經濟在二戰 途。—SF 文不值的商品。幾十年來,趨勢已逐漸轉為要以同等份
後開始多元化。 量的椰乾(或糖與դਥCOFFEE),才能購買
延伸閱讀
在斐濟,1847 年讓位給英國皇室是一項轉捩點。宣 等量的進口製造品。價格跌至低點時,新興的農村經濟
Corris, P, 1973. Passage, Port and Plantation: a history of Solomon
布割讓與英國之後,定居者毫無限制開發種植場的情況 便會面臨危機,由於公司或家庭仰賴單一商品作為收入
Islands labour migration,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隨之結束,其中絕大部分的人失去持有土地。為了防止 Firth, S, 1983. New Guinea under the Germans, Melbourne 來源,可能會頓失經濟支柱。相比可轉回從事自給性耕
斐濟人滅絕,總督亞瑟. ৷೮ (Arthur GORDON ) University Press. 圖 5-1 椰乾。 作的農村地區生產者而言,種植場面臨的市場危機更為
禁止買賣斐濟土地,並利誘ಟ͏Ⴁጟʮ̡ O’Meara, T, 1990. Samoan Planters: tradition and economic 凶險,許多企業便逐漸撤出。其他企業,如斐濟的糖業,
在歐洲人購得土地成為新持有人後,便從傳統共同持
COLONIAL SUGAR REFINING COMPANY(CSR) development in Polynesia, New York. 則經歷重大重組,在 1920 年代改為從事初級加工,將
有制永久轉讓為可「自由持有和轉讓的土地」。勞工
投資糖種植場。隨後他從印度購買種植場勞工(Ιܓ Lal, B V, Munro, D and Beechert, E (eds), 1994. Plantation 生產以及對價格波動的脆弱性轉嫁給小農。
ӻ۰ߒ௶ʈGIRMITIYA),約有 6 萬名移工於 Workers: resistance and accommodation, University of (通常從海外引進)成為另一項商品,受人掌控、管束, 隨著為全球市場進行特定商品生產所得的財富越來
1879 至 1916 年到達斐濟。斐濟殖民製糖公司就像夏威 Hawaiʻi Press. 且有特定用途。村落的農業活動因此時常被迫遷移至 越少,島嶼農業的因應之道是在後殖民時期逐漸轉型,
更邊緣的土地進行,通常伴隨人口減少,接著是新疾
夷的五大企業巨頭一樣主導斐濟經濟,殖民政府則讓勞 擺脫對單一種出口商品的依賴程度。出口商品多元化受
༵Ӏᜊቋၾ೯࢝ 病的傳入。
工的工作生活受高壓監管,以此協助製糖公司。1920 年 到支持,如出口̙̙COCOA、香草、百香果、
代的斐濟殖民製糖公司從種植場轉變為一個小型糖種植 儘管幾世紀以來,太平洋地區在歐洲人到達之前就有人 種植場的生產模式讓島嶼商品(主要為椰乾)得以 ಅᖈذPALM OIL、木材或漁業。由於都市居
與生產體系,而糖至今仍為斐濟經濟的重要命脈。 類遷移、農業調適、地景變化和社會轉型,近 200 年出 在國際市場出現,也讓大量的布料、書籍、罐頭食品、 民希望傳統食物(芋頭、薯蕷、木薯、甘藷、͙̔ߡ
北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和提尼安島的甘蔗種植場在 現的改變對太平洋地區的農村影響深遠。與新市場、科 鋼製工具流入當地市場,在農村地區商店的商品陳列架 ಕKAVA、蔬果)和公有市場能夠吸引農村地區,
日本的監管之下,於 1930 年代晚期的糖產量達到斐濟 技、運輸系統的接觸,再加上新型態的治理和控制,突 上出現,雖然輸入的商品幾乎總是比輸出多。物資商品 成為過剩農產品的熱門批發管道,都市化快速為當地創
的三分之二,大部分的勞工從沖繩引進。不過馬里亞納 如其來地為農村生活的社會、經濟、環境帶來根本和互 (後來還有錄影帶、稻米、化學除草劑)與課徵的殖民 造新機會。農村生產者(尤其在擴張城鎮與城市可及範
群島的種植場隨著二戰和日本遭逐出後便走入歷史。 相影響的改變。更廣泛地說,這些改變是太平洋生產系 地稅雙管齊下,激發當地對現金的渴求,而這個渴求可 圍內的生產者)發現,當地市場的獲利性與可靠度都比
太平洋地區的第一批種植場場主嘗試栽種各式各樣 統被納入全球市場,以及後續的勞動、土地、日常貿易 以透過從事僱傭勞動,或生產及銷售經濟作物(如椰乾、 海外市場好,為當地市場供貨對農村生產系統造成的破
的作物,舉凡香草、可可亞、橡膠、大麻,不過ɿ 商品化產生的結果。然而,這些變遷也受如進步、現代 香蕉)來滿足。因此,種植場和村落的農業活動不是單 壞也少很多。農村變遷轉為向內導向,受到許多甫獲獨
COCONUT成為各島嶼的主食作物。椰乾種植需要 化、發展等意識形態的影響,而這些意識形態則由國家 純的「二元經濟」,並沒有明確的分野,二者都與全球 立的島國政府支持。1970 年代開始,糧食進口成本不斷
的勞動力較少,也不需要太多技術即可栽種成功。太平 以特定方式推廣和形塑,並由政府部門推行。 經濟有程度不一的連結。 攀升,令人擔憂。不過在急於提高農村地區的收入之下,
洋地區的椰乾種植場歷史始於一戰發生前,投資快速成 18 世紀晚期開始與更廣大的世界接觸後,太平 1970 年代以前,種植場和村落經濟作物生產多半 農業保護主義
長,隨後是長時間的緩慢衰退,期間椰乾價格多次出現 洋島民很快地便抓住伴隨而來的機會:無論是供應豬 主導太平洋地區的農村變遷,也帶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
肉至新殖民地新南威爾斯,供應亞洲市場Ꮵ˝
短暫高價。由於椰乾種植技術含量少,不需特別技巧,
勞工時常受人逼迫而勞動,椰乾種植場向來不是通往發 SANDALWOOD 或 ͜ऎਞBÊCHE-DE-MER ,
還是參與目的地為澳洲或南美洲的ಟ͏ή௶ʈ൱
展的途徑。薩摩亞的椰乾種植場為德國人於 19 世紀晚
期所建,佔地數千英畝,僱傭數千名美拉尼西亞、中國, COLONIAL LABOUR TRADE,各島嶼的生產系統
最後還有薩摩亞勞工,到薩摩亞 1962 年獨立時才停止 開始回應勞工組織、資源使用和技術改變,持續至今。
營運。新幾內亞沿岸的椰乾種植場廊帶也是德國人所 土地貿易造成的影響更為深遠,良好的濱海土地時常從
建,到二戰時,澳屬新幾內亞是太平洋地區最大的椰乾 多元的自給性農圃轉變為單一作物種植場。在斐濟、薩
出口者。 摩亞、大溪地與夏威夷,這類土地
348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