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6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576
文學 文學
文化 《祈禱的雙親》(1991)。她後以朱莉.馬基尼的身分 of a Reluctant Traveller,1994)也反映了一趟走過印度的旅 他寫過詩歌、劇本和文章,但出版的兩本小說《兩次復 文化
也寫了許多故事及兩本小說。他曾任文學雜誌編輯,
在《索羅門群島的當代創作》(Raetemaot: creative writing 程。米什拉在斯特臨大學(Stirling University)擔任講師, 活》(1985)和《蘇爾瑪達:索羅門島嶼的村莊面貌》 也曾研究民俗學並於 1978 年與阿皮賽.埃諾斯(Apisai
from Solomon Islands,1996)發表文章,也與西部省政府 並在那裡繼續創作另外兩本關於軍事政變時期的詩集與 (Suremada: faces from a Solomon Islands village,1989)才是 Enos)出版選集《如何》(How)。而在教職工作方面,
文化、觀光、環境與女性等相關部門合作。 小說。 他的強項;充滿情節的半自傳加上連結鬆散的故事,又 現今帶領巴布亞紐幾內亞大學的文學系。索巴來自小型
以一個村裡豐富多樣的人物為中心,有時或許顯得笨 阿努基(Anuki)語系,並嘗試以英語散文反映其句法(又
■ 薩諾.馬利法(Sano Malifa)—出生於薩摩亞阿 ■ 葛蕾絲.梅拉.莫里薩(Grace Mera Molisa)— 拙,但卻總是充滿活力,角色的克里奧爾英語、對民間 稱「Ripples」,漣漪),並將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無根漂
費加村,在薩摩亞和紐西蘭接受教育,馬利法的作品及 1946 年出生於安巴島。她在傳教士的教育機構中接受教 故事和書面短篇故事的整體揉合,以及角色對現代與傳 流的感受帶進作品中。藝術家在物質世界中因遠見而生
在美國遊歷的經驗收錄在個人第一本詩作《低頭看海 育,成為英國聖公會的活躍成員;她在紐西蘭讀高中, 統意識的流動交換概念等,都引發相當的興趣和關注。 的孤獨感(又稱「Wanpis」),將存在主義意義變得戲
浪》(Looking Down at Waves,1975)。他負責《觀察者》 1977 年獲得學位。她協助在蘇瓦組織了第一屆南太平 劇化,作為一種防止荒謬與異化(稱為「lusman」漂流
■ 魯佩拉克.佩塔亞(Ruperake Petaia)—1951 年
(The Observer)雜誌並擔任編輯,也寫下諷刺戲劇和詩 洋婦女會議,始終直率地倡導改善萬那杜婦女的社會條 者)的保護。這些主題在他的半自傳「獲取智慧」小說
生於薩摩亞,薩摩亞郵政與電信局局長,著有詩集《藍
作《歌曲與回歸》(Song and Return,1992)及小說《湮 件。莫里薩是小學高年級的校長,並於 1979 年至國家 《孤獨感》(Wanpis,1976)更清楚地展開。在布朗大
雨 》(1980)與《彩虹色塊》(Patches of the Rainbow,
滅之救濟》(Alms for Oblivion,1993)。 憲法委員會任職,升至總理秘書的高階政府職位。她在 1992)。 學獲得創意寫作碩士學位後,他出版了另一本小說《邁
社會政策方面的工作,得透過論戰和諷刺詩表達出來, 霸》(Maiba,1985),這是一本獨立後的寓言作品,借
■ 保萊阿斯.馬塔內爵士(Sir Paulias Matane)— ■ 雷蒙德.皮萊(Raymond Pillai)—出生於斐濟巴 用阿努基傳統,主要描寫女性角色,與通常以男性為中
收錄於《黑石頭》(Black Stone,1983)、《殖民之人》
1930 年生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新不列顛省的托朗。馬塔內 城,身兼高中老師與作家,擁有南伊利諾大學碩士學位, 心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文本有所不同。
(Colonised People,1987)和《黑石頭 II》(Black Stone
以自傳《新幾內亞童年》(My Childhood in New Guinea, 著有短篇故事集《慶祝》(The Celebration,1980)。
II,1989)。她也撰寫了政府報告和新聞報導,倡導獨 ■ 蘇布拉曼尼(Subramani)—1943 年生於斐濟藍巴
1972)在文學界贏得盛名,戲劇性地描寫他從戰前傳統
立的「第三世界」資訊網絡。 ■ 羅馬.波蒂基(Roma Potiki) —1958 年生於紐 沙,寫作短篇小說並於南太平洋大學教授英國文學,以
新不列顛文化轉為殖民學校教育,從凱拉瓦特(Kerevat)
西蘭,擁有奧普里(Te Aupouri)、拉拉維與那提朗吉 首度對原住民寫作進行批判概論而出名,寫下《南太平
高中到索格里教師培訓學校,再到在新不列顛和高地任 ■ 薩騰德拉.普拉塔普.南丹(Satendra Pratap 提希血統。身兼詩人、視覺藝術家和劇作家,多年來 洋文學:從神話到虛構》(South Pacific Literature: from myth
教的轉變過程。馬塔內 1966 年獲得邱吉爾獎學金前往 Nandan)—1939 年生於南迪沃圖阿萊武(Votualevu), 十分投入紐西蘭毛利戲劇的發展。詩歌作品有《她口 to fabulation,1985)。1970 年代中期,他與不同創意寫
非洲,再升到教育行政,加入公共服務委員會,也曾 曾在斐濟、德里、里茲和倫敦受教育,最後在澳洲 中的石頭》(Stones in her Mouth,1992)、《紐西蘭明信 作團體合作,其中以南太平洋大學及《馬那》(Mana)
任多個部門的常任秘書和聯合國駐美外交官。馬塔內 國立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曾在南太平洋大學任 片》(NZpoetcardz,1996)與《搖動樹木》(Shaking the 雜誌為主,還有近期加入新創作的精選故事集《吃掉幻
從未忽視當地相關教育的需求,為年輕人寫了一系列頗 教(1969–87),並出版《村落中的面貌》(Faces in a Tree,1998);另有戲劇作品《回家》(Going Home), 想的人》(The Fantasy Eaters,1988),其故事營造出一
具啟發性的小說《挑戰者安巴》(Aimbe the Challenger, Village,1976),這是一本探討家庭和印度斐濟人生活 1997 年在雪梨太平洋浪潮藝術節(Pacific Wave Festival) 種安靜緊張的氣氛,以此為背景,描述被連根拔起的印
演出。
1974)、《輟學的安巴》(Aimbe the School Dropout, 的詩集,以其嚴謹雕琢文字的技巧著稱,後重新發行於 度斐濟勞工及其後代攸關存在與否的絕望。蘇布拉曼尼
1977)、《魔術師安巴》(Aimbe the Magician,1978)及《牧 長篇合集《河裡的聲音》(Voices in the River,1985)中。 ■ 約翰.普爾(John Pule)—1962 年生於紐埃利庫 曾擔任所在大學的副校長,為契約勞工現象研究《印度
斐濟的經驗》(The Indo-Fijian Experience,1979)以及其
師安巴》(Aimbe the Pastor,1979)。馬塔內發表了許多 南丹是《新文學評論》(New Literature Review)幾位創 (Liku),藝術家與作家,小說作品有《吃掉太陽的鯊
文學作品《敘事之後》(After Narrative,1990)擔任編
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有關的論文,也在經營事業的同時, 始編輯之一,編輯了會議論文集《多文化與鏡中的語言 魚》(The Shark that Ate the Sun,1992)。(見ତʦٙ
輯。他在政變期間投入斐濟印度社區的維護工作,其演
持續投入報紙專欄和教育廣播節目,內容記錄在《閒聊》 和文學》(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s, ᖵஔjڐಂၾ˾ᖵஔARTS TODAY: RECENT AND
講和論文發表在《轉變中的想像》(Altering Imagination,
(Chitchat,1992);後來又一本傳記作品《以愛服務》(To 1983)。他在 1982 年進入議會,1987 年被ˋຬᅃ CONTEMPORARY)。
1995)中。
Serve with Love)於同年問世。 זBAVADRA醫師任命為部長,後於同年軍事政 ■ 約翰.塞爾溫.索納納(John Selwyn Saunana)—
變後搬回澳洲,也將此事件改編為《受傷的海》(The 1945 年生於索羅門群島馬基拉區的阿羅斯(Arosi), ■ 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1967 年生
■ 蘇德希.米什拉(Sudesh Mishra) —1962 年生 於紐西蘭,當代毛利文學界的領導人物。正如他第一部
Wounded Sea,1991)。南丹現任坎培拉大學英語及聯邦 廣播員兼老師,1977 年當選加入立法大會,後擔任教育
於蘇瓦,擔任文學及語言老師。米什拉在南迪的印度製 詩集《爵士歌謠》(1990)書名所暗示的,他將城市與
研究副教授,近期出版了另一本詩集《橫越黑水的線》 部長,並任職於外交貿易部。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大學攻
糖業世界成長,是在南太平洋大學、蘇瓦和臥龍岡大學 傳統文化元素加以融合。他創作了名為《條約出售》
(Lines across Black Waters,1997)。 讀學士期間,他完成了阿羅斯咒語及歌曲集《龍血樹》
(Wollongong University)時才遇見了艾略特、葉慈以及 (Sale of the Treaty)的戲劇,出版另一本詩集《攀爬》
(1972)以及兩本小詩《航經夢幻之境》(1972)和
現代詩。他在南澳洲福林德斯大學完成當代印度英語詩 ■ 桑普森.恩格維爾(Sampson Ngwele)—生於萬 《她》(1973);他也參與了《索羅門群島的 24 首詩》 (Piki Ake!,1993),並與克里斯.史隆(Chris Sloane)
的博士學位―其作品出版為《預備面貌:英語印度詩 那杜安巴島,是資深公務員,萬那杜儲備銀行董事。他 (Twenty-four Poems of the Solomon Islands,1977)的編輯工 共同完成小說《毛伊:流放者傳說》(Maui: legends of the
的現代主義》(Preparing Faces: modernism in Indian poetry in 在萬那杜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大學接受教育,以法律和經 作並完成小說《替代計畫》(The Alternative,1980)。 outcast,1995)。
English,1995),並藉著詩集《拉胡》(Rahu,1987) 濟主修畢業。詩集《竹葉》(Bamboo Leaves)於 1990 年 ■ 庫瑪勞.塔瓦里(Kumalau Tawali)—1946 年生
■ 羅素.索巴(Russell Soaba)—1950 年生於巴布
成為出名的新詩人。第一次斐濟政變後不久,他回到 問世。 於巴布亞紐幾內亞馬努斯島的塔威(Tawi),畢業於巴
亞紐幾內亞米爾恩灣區的托托托(Tototo)。索巴是少
南太平洋大學教授文學,寫了貝克特風格的寓言戲劇 布亞紐幾內亞大學藝術系,畢業前就出版詩集,是第一
■ 雷克斯福德.奧羅塔洛亞(Rexford Orotaloa)— 數持續以寫作為主要生計的太平洋島民之一。他曾是巴
《菲力基》(Ferringhi)及反政變詩,收錄於《坦達瓦》 位出版詩集的巴布亞紐幾內亞詩人,作品為《天空中的
1956 年生於索羅門群島的馬萊塔島。他 12 歲進入小學, 布亞紐幾內亞大學的學生(如今也在此教課),後成為
(Tandava,1992),並與斯邁爾斯(Seona Smiles)合編《陷 拜耳創意寫作圈的一員,也持續發表詩作(如《赤裸思 徵兆》(Signs in the Sky,1970),其中收錄「經典」反殖
畢業於荷尼阿拉的喬治六世高中。祖父曾教導他傳統知
入困境:斐濟著作選集》(Trapped: a collection of writing 想》Naked Thoughts,1978),也在雜誌和劇作方面發表 民作品〈卡納卡樹叢說話〉(The bush kanaka speaks)。
識,他便運用家族知識,在馬萊塔地方法院擔任秘書,
from Fiji,1992),而《被迫走上旅途的回憶錄》(Memoirs 許多獨立作品(如《隨風吹散》Scattered by the Wind、《威 他的戲劇作品《曼奇馬斯達》(Manki Mastas)出現在
現在則是擔任老師。
瑪等等》Wilma Wait、《群眾狂熱》Mass Mania 等),
534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