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5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575
文學 文學
文化 她的小說作品有《穆圖瓦努阿:月亮沉睡》 (A Child for Iva,1980)和《西拉的選擇》(Sera’s Choice, 賈沃迪姆巴里在奈及利亞伊費進行戲劇研究,後回到巴 1980),本劇利用特羅布里恩群島ࢫזʹKULA 文化
(Mutuwhenua, The Moon Sleeps,1978)、《波蒂基》(Potiki, 於 1987 年《兩部戲劇》Two Plays 中出版)都是「問題 布亞紐幾內亞,在國家戲劇院擔任導演。他在小型雜誌 EXCHANGE作為有寓意的對象,表示全民族對現
1986,87 年榮獲紐西蘭圖書獎)、《表親》(Cousins, 劇」,帶有喜劇色彩,也涉及階級、文化與種族衝突。 上發表許多短篇故事,也出版詩集《重返土地》(Return 代認同的追求,由勞恩.勞恩劇團(Raun Raun Theatre
赫里尼克加入南太平洋大學教授文學與劇場藝術,同時
1992)、《無眼寶貝》(Baby No-Eyes,1998)。兒童文 to my Land,1974),也與馬彭(Dus Mapun)合寫《邪 Company)在太平洋藝術節中演出。教育部出版了他的
也創作故事和詩歌。其博士論文題目為太平洋小丑傳
學《祖母與蜘蛛》(The Kuia and the Spider,1981)及《鰻 惡之眼》(Wicked Eye,1973)。他也曾在政府擔任文化 《新幾內亞:民謠歌劇三部曲》(Niugini, Niugini: a trilogy
統,以《編造之神:羅圖馬的女性小丑及權力》(Woven
魚和冠軍街的孩子》(Watercress Tuna and the Children of 事務主任,現已返回奧羅省,在當地政府工作。 of folk operas,1985)。後來卡塞普瓦洛瓦開始做生意,
Gods: female clowns and power in Rotuma,1995)為題出版,
Champion Street,1985),兩本都由羅賓.卡胡基瓦(Robyn 也將喜劇諷刺技巧結合到與泰瑞西婭.͙Teresia ■ 喬恩.喬納森(Jon Jonassen)—1949 年生於拉 現居在特羅布里恩群島傳統土地上。
Kahukiwa)繪製插圖;另有《路面電車》(The Trolley, TEAIWA)合寫的《天堂最後的處女》(Last Virgin in 洛東加島,身兼外交官、編舞家、作曲家、鼓手、詩人 ■ 考拉卡.考拉卡(Kauraka Kauraka) —(1951-
1993)、《阿雷塔和澳鱸》(Areta and the Kahawai, Paradise,1993)。
與作家。他在庫克群島和紐西蘭受教育,與專業團體貝 97),生於拉洛東加,作為詩人、音樂家和語言老師,
1994)。非小說《女戰士》(Wahine Toa,1984),同樣
■ 柯莉.安.魯爾.休姆(Keri Ann Ruhr Hulme)— 蝶拉舞團(Betela Dance Troupe)一同巡迴演出。他至今 同時也是庫克群島文化發展部的主要人類學家。在蘇
由卡胡基瓦繪製插圖。 1947 年生於紐西蘭,具凱塔胡(Kaai Tahu)血統,是詩 創作了超過 100 首音樂作品,從鼓的獨奏曲到傳統聖歌 瓦上大學(南太平洋大學教育學士),並在檀香山拿
人、短篇故事及小說家,目前定居遙遠的南島奧卡里托
■ 羅利.哈比卜(Rowley Habib)—本名羅爾.哈 都有。他也發表詩作和文章,著作包括《庫克群島傳 到碩士(夏威夷大學人類碩士)。考拉卡在庫克群島
(Okarito),蓋了自己的房子,過退隱的釣魚生活。曾
比比(Rore Hapipi),1933 年生於紐西蘭陶波鎮奧魯 奇》(Cook Islands Legends,1981,共再版六次)、《早 教育發展部工作,與當地寫作團體合作,出版了八部
任不雅出版品委員會(Indecent Publications Tribunal)成
阿努伊(Oruanui)。身為毛利人現代文學表現先驅之 期庫克群島移民:亨利尼可拉斯》(Early Immigrants to the 詩集和民間傳統文集,包括《梅尼西奇故事》(Tales
員之一,也是政府文學獎學金的諮詢委員。小說作品
一,哈比卜在 1960 年代持續於雜誌發表故事、詩作與 of Manihiki,1982)和《環礁傳奇》(Legends from the
有《骨頭人》(1983,85 年獲頒布克獎)、《失物》 Cook Islands: Henry Nicholas,1986)、《庫克群島之鼓》
文章,大量作品被納入選集。他是土地權利運動毛利
(Lost Possessions,1985)、《食風者》(Te Kaihau/The (Cook Islands Drums,1991)以及《托卡塔拉瓦鬼魂與庫 Atolls,1983)。他以雙語詩作著稱,同時自己完成庫克
土地運動(Te Matakite o Aotearoa)的活躍成員,也是 Te
Windeater,短篇故事,1986)。詩作有《穿插沉默:莫拉 克群島其他故事》(The Ghost at Tokatarava and Other Stories 群島毛利語和英語間的翻譯,作品包括《重返哈瓦基》
Ika a Maui 劇團創始人之一。為此他寫了《土地之死》
基對談》(The Silences Between: Moeraki conversations,1982) from the Cook Islands,1992)。 (Return to Hawaiki,1985)、《彩虹之夢》(Dreams of a
(The Death of the Land),後改編為電視節目〈聚會〉
和《繩股》(Strands,1992),並與羅賓.莫里森(Robin Rainbow,1987)和《馬納柯納柯:倒影》(Manakonako:
(The Gathering),其個人故事也以廣播節目〈塔瑪利基〉 ■ 利基卡拉.卡梅萊依娃(Lilikala Kameʻeleihiwa)—
Morrison)合著非小說《家園》(Homeplaces,1989)。
(Tamariki)形式播出。 reflections,1992)。
出生於夏威夷,在夏威夷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寫作探討
■ 艾佩利.豪歐法(Epeli Hauʻofa)—1939 年生於巴 ■ 威提.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1944 年生於紐 夏威夷歷史及文學,作品包括《原民土地與外來的渴望》 ■ 切羅.庫拉戈(Celo Kulagoe)—生於索羅門群島
布亞紐幾內亞,在南太平洋大學擔任教授及大洋洲中心 西蘭的吉斯伯恩,擁有蒂安坦加-馬哈基(Te Aitanga-a- (Native Land and Foreign Desires),為夏威夷土地使用權 瓜達爾卡納爾的瑞科。曾在瓜達爾卡納爾和基愛塔(布
Mahaki)、朗戈瓦卡塔(Rongowhakaata)與納提波魯(Ngati
主任。他是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加傳教士的後代,早年在 的變化史,以及《卡馬普阿:夏威夷豬神的傳說》(A 甘維爾)的天主教學校就學,並在南太平洋大學完成他
Porou)血統。他寫作小說與短篇故事,現居奧克蘭並教
澳洲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相關著作為《梅克奧:村 Legendary Tradition of Kamapuaʻa the Hawaiian Pig-God), 針 的教育學位。他在 1969 至 1974 年間加入法國聖母昆仲
落社會的不平等與矛盾》(Mekeo: inequality and ambivalence 授英語文學。曾任紐西蘭外交官,曾服務於坎培拉、紐
約和華盛頓,過去在維多利亞(威靈頓)和奧克蘭接受 對夏威夷古老史詩進行譯註。 會教書,廣泛於雜誌上發表文章,並出版詩集《葉子落
in a village society,1981),也完成太平洋島嶼人口學的研究
教育。曾獲文字(Letters,1991)和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下之處》(1980),展現出美拉尼西亞英語詩中少有的
《我們的擁擠島嶼》(Our Crowded Islands,1977)。在東 ■ 約翰.卡塞普瓦洛瓦(John Kasaipwalova)—出
Mansfield)協會(1993)的文學獎學金,多部作品都在紐西 反思語調和嚴謹結構。他也開始寫作散文,發表《佑
加擔任國王私人秘書及農村發展中心主任的幾年間,豪 生於特羅布里恩群島雅倫瓦村(Yalumgwa)。在澳洲讀
蘭獲獎肯定。短篇小說有《普納姆》(Pounamu, Pounamu,
歐法出版了《鹽醃牛肉與樹薯:東加的食物分發制度》 完高中後,卡塞普瓦洛瓦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大學推動反 維皮拉:季節之根與三個短篇故事》(Uvipira - Roots in a
1972)、《新網打魚》(The New Net Goes Fishing,1977)、
(Corned Beef and Tapioca: a report on the food distribution system 殖民主義獨立期間,獲得了學生激進分子的名聲。他所 Season: three short stories,1991)。1985 年他開始在索羅門
in Tonga,1979),也與妻子芭芭拉共同創辦名為 Faikara 《親愛的曼斯菲爾德小姐》(Dear Miss Mansfield,1989)。 群島政府部門任職,目前也是吉他作曲家。
小說有《丹吉》(Tangi,1973)、《大家庭》(Whanau, 寫的「檳榔果是飛機的壞魔法」(Betel nut is bad magic for
的雙語文學雜誌;接著彙整虛構蒂科島(Tiko)島上的
1974)、《女族長》(The Matriarch,1986)、《騎鯨的 aeroplanes,是巴布亞最語言生動且眾所周知的故事之一) ■ 朱利安.馬卡雅(Julian Makaʻa) —1957 年出生
滑稽故事,完成《蒂科人的故事》(Tales of the Tikongs,
人》(The Whale Rider,1987)、《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
1983),之後出版了較為尖銳、污穢的小說作品《奈德蘭 就反映了其反種族主義觀點,走「金斯堡」(Ginsberg) 於索羅門群島馬基拉省塔瓦尼(Tawani),寫下《自白
(Bulibasha, King of the Gypsies,1994)、《西班牙花園之夜》
之吻》(Kisses in the Nederends,1987);此外他也寫詩。豪 風格的長篇怒號之詩《不情願之火》(Reluctant Flame, 與其他故事》(1985),並編有《索羅門人》(Solomons,
(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1995)。歌劇劇本《懷圖伊》
歐法針對傳統宗教濫用與階級以及現化代發展,提出斯威 1971)也是如此,此詩更借助了美國黑人權力文學。在 為《大洋季刊》特別號,9(1) 1985)。他隸屬舞蹈/戲
(Waituhi,1984 年首演)。非小說《傳奇之地;土地、海
夫特風格的譴責,方式無禮但最終乏人問津,之後他重新 《哈努巴達》(Hanuabada,1972)中,對本土主義文化 劇團體「路路萬托克」(Lukluk Wantok),活躍於索羅
洋、天空;面具與鏡子;毛利》(The Legendary Land; Land,
賦予大洋洲正面概念,將其視為世界移民的貢獻者,其觀 更新的自傲感被平淡的社會願景所取代。他寫了好幾部 門群島作家協會;曾在民航公司和南太平洋大學索羅門
點在《新大洋洲:重新發現我們的海島》(A New Oceania: Sea, Sky; Masks and Mirror; Maori)。編輯作品《走入光的世界》
(Into the World of Light,選集,1982)—與 D.S.朗(D. S. 諷刺喜劇,包括《卡納卡之夢》(Kanaka’s Dream)、《懺 群島中心工作,目前任職於索羅門群島廣播公司節目
rediscovering our sea of islands,1993)一書中備受討論。
Long)合編,有《曙光乍現》(1 到 4 集)、《奧特亞羅 悔的公雞》(The Rooster in the Confessional)、《赤裸爵士 部。
■ 維爾索尼.赫里尼克(Vilsoni Hereniko)—1954 瓦視野》(Vision Aotearoa,1990)。 樂》(The Naked Jazz)、《我的兄弟》(My Brother)和 ■ 朱莉.馬基尼(Jully Makini)(舊名朱莉.希寶
年生於羅圖馬群島,擔任文學與戲劇老師、舞台導演, 《我的敵人》(My Enemy),並加入特羅布里恩群島, 露)—1953 年生於索羅門群島西部省的吉佐(Gizo)。
並在夏威夷大學太平洋群島研究中心擔任太平洋文學的 ■ 亞瑟.賈沃迪姆巴里(Arthur Jawodimbari)—
1949 年生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波蓬德塔(Popondetta)的 推展基層卡必撒瓦里 Kabisawali 合作社與文化運動。他 1980 年婦女會議後正式開始寫作,並合編《米米爾》
助理教授。赫里尼克在羅圖馬、斐濟和英國受教育,在
畢波羅(Beporo)市。畢業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大學,在 將傳統藝術形式融入現代技巧,並闡述「Sopi」的美 (1983)。她自己的詩作注重美拉尼西亞女性社會
蘇瓦的高中教書,同時完成第一部劇作《媽媽別哭》
(Don’t Cry Mama,1977)。《怪物和其他戲劇》(The 那裡創作了《太陽》(The Sun),是比南德雷(Binandere) 學,這是美拉尼西亞少數幾種藝術理論之一。卡塞普瓦 不平等與發展議題,如《文明女孩》(Civilized Girl,
傳說的預言版本;其他戲劇作品還有《貨物》(Cargo)
Monster and Other Plays,1989)一書的同名作品是一部預 洛瓦因涉嫌不當處理政府資金而短暫入獄,並於此時期 1981)、
和《老人的獎賞》(The Old Man’s Reward)。
言,反映了對斐濟政變與社會偏見的憂心。《伊娃之子》 創作了舞蹈劇《航行夜半日光》(Sail the Midnight Sun,
532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