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9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579
文學 文學
文化 《五部新幾內亞戲劇》(Five New Guinea Plays,1971) 1977),後以毛利語寫作,出版教科書《學習拉羅東加 ■ 約瑟.C.維拉姆(Joseph C Veramu)—出生於 文化
(Flying Fox in a Freedom Tree,1974),創造了一個充滿街
之中,在坎培拉搬上舞台。塔瓦里加入歐洲的道德重 毛利語》(Learning Rarotongan Maori Language,1991)。 斐濟,為學校老師,現為南太平洋大學講師。他編輯了 頭薩摩亞英語的生動世界,故事角色鮮明繽紛卻不擇手
整運動,再回到哈根山基督教領袖訓練中心(Christian 多本神話傳說文集(《兩隻烏龜與不知感激的蛇》The 段。《心靈死神》(Inside us the Dead,1976)是溫德的第
■ 科奈霍瓦.荷盧.塔曼(Konaiholeva Helu
Leadership Training Centre)。他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大學教 Two Turtles and the Ungrateful Snake、《蛇太子》The Snake 一本詩集,詩詞輕巧,對「吸血鬼」般的社會菁英進行
aman) —1946 年生於努瓜婁發(Nuku‘alofa), 在
授文化,並編有《漂浮的椰子:太平洋地區詩選》(The
東加和紐西蘭接受教育,後接受教師培訓並獲得地理 Prince),創作兒童故事《鯊魚》(The Shark)及社會發 社會諷刺,身為混血後代,他也自我檢視了自己奮力拒
Floating Coconut: a collection of poems from the Pacific region,
學位。1969 至 72 年間於東加任教,之後到加州大學聖 展下教養孩童相關書籍(如《在斐濟成長》Growing up in 絕殖民的過程。許多人認為中篇小說《黑暗》(Pouliuli,
1977)一書。
塔芭芭拉分校完成國際教育碩士學位。她與丈夫蘭迪 Fiji 與《我們自己來吧》Let’s do it Our Way)。曾在《編 1977)是他最好的作品,創造出象徵意義強大的意象,
■ 阿匹拉納.泰勒(Apirana Taylor)—1955 年生 (Randy Thaman)1974 年搬到蘇瓦南太平洋大學,在那 織繩》(Sinnet)與《馬那》發表詩作,將傳統素材編寫 一名像李爾王一般的老酋長,對所在社會的唯物主義貪
於威靈頓,屬於伊希麥拉和葛雷斯的下一代人,泰勒早 裡成為教育學院院長,並擔任副校長和教育機構主任。 為劇本。他也完成了幾本給成年讀者的小說,這些作品 婪與權力販賣感到厭惡,並為自身的過去所困,試著選
年就以強而有力的社會抗議詩作聞名;詩集有《魯魯 她研究東加文化價值觀與教育的相互作用,完成博士學 反映出對教育和青年社會工作的興趣,以及對斐濟原住 擇退場,但可悲的是仍不得不操縱周圍的人,直到自己
之眼》(Eyes of the Ruru,1979)、《三個影子》(Three 位,不過在太平洋最有名的是她的詩作,更頻繁地運用
民文化的堅持。《黑色彌賽亞》(Black Messiah,1989) 因發狂而毀滅。
Shadows,1981,與拉比特 Lindsay Robbitt 和史考特 L. E. 東加傳統歌曲形式和花卉意象。科奈到各國參觀了數不
有短篇故事及一篇中篇小說,短篇故事是以一名記者對 1974 年溫德離開薩摩亞,成為南太平洋大學的講
Scott 合著),以及《月亮落下的小葉子》(Soft Leaf Falls 清的教室現場,並帶領創意寫作研討會(她曾任南太平
某個混雜的邪教領袖團體之調查串連起來,後者則透過 師,主導遠端教學、教寫作課,並為《馬那》太平洋寫
of the Moon,1996)。短篇故事集有《愛的一百片葉子》 洋創意藝術協會主席),其個人抒情詩以及簡短尖銳的
一名年輕教師的生活,展現出在貧困村莊提供有效學校 作期刊蒐集素材,也編輯詩歌選集冊子。1980 年,他出
(He Rau Aroha: a hundred leaves of love,1986)和《奇特奧: 社會批評,使她成為太平洋地區最受歡迎的文學人物之
教育的問題。《街頭移動》(Moving through the Streets, 版了第一部英文太平洋寫作選集《拉里》。在此期間,
新創作故事》(Ki Te Ao: new stories,1990)。小說有《丹 一。除學術出版物之外,她還創作了《你們是我所選的
1994)是對城市貧民窟幫派生活的自然描述,指出教育 溫德也在〈邁向新的大洋洲〉(Towards a new Oceania)、
吉阿羅哈》(He Tangi Aroha,1993)。他的其他活動是 父母》(You the Choice of my Parents,1974)、《蘭加卡利》
在劇院,作為街頭、舞台和電影演員,為歐胡法卡里 (Langakali,1981)、《島嶼之火》(Inselfeuer,1986)、 和小規模開發項目是擺脫絕望貧困的途徑。 〈在南海的石頭城堡〉(In a stone castle in the South Seas)
(Te Ohu Whakaari)劇團設計表演作品,並完成《科漢 《辛加諾》(Hingano,1987)以及《卡卡拉》(Kakala, ■ 莫莫.馬利托亞.馮.賴歇(Momoe Malietoa 等文章中表達自己的作家觀點,以及對太平洋文化計畫
加》(Kohanga)、《瓊斯大家庭》(Te Whanau a Tuanui 1993)。 的看法。他搬回阿庇亞擔任南太平洋大學新薩摩亞校園
Von Reiche) —出生於薩摩亞,在薩摩亞和紐西蘭受
Jones)等。 的主任,為一間主要報紙撰寫專欄。他也將薩摩亞社
■ 豪納妮—凱.崔斯克(Haunani-Kay Trask)—生 教育,也在此接受視覺藝術教育並嶄露頭角。她以抒情
會變遷的龐大傳奇改編成小說《榕樹葉》(Leaves of the
■ 維安尼.基安提阿塔.提博(Vianney Kianteata 於夏威夷,老師、作家、詩人和電影製作人,也在夏威 詩和犀利批判性別權力濫用的詩作出名,作品有《索拉
Banyan Tree,1979),追溯一名薩摩亞資本家如何利用傳
Teabo) —1962 年生於吉里巴斯,記者、廣播員與經濟 夷大學夏威夷研究中心擔任教授。1981 年在威斯康辛- 亞:秘密胚胎》(Solaua, a Secret Embryo,1979)、《保
學家。先是在吉里巴斯接受教育,後就讀於巴布亞紐幾 麥迪遜大學分校取得博士學位,撰寫了大量文章及一本 羅阿里馬戈在下雨的日子》(Pao Alimago on Wet Days, 統教會權力和酋長權力崛起,後來兒子反叛,他又試圖
內亞大學、南太平洋大學和紐西蘭梅西大學(取得商學 政治分析著作《愛情與權力:女性主義理論的允諾》 將前基督教神話和現代存在主義結合起來,最後出現的
1979)、《童年溪谷之上》(Alaoa, above the Gully of Your
碩士);現已出版多本短篇故事集。 (Eros and Power: the promise of feminist theory,1986), 也 是新一代無情且不講情面的權力販子。《自由樹上會飛
Childhood,1986)及《大樹的心》(Tai, Heart of a Tree,
陸續於 1993 年出版《原住民女兒:夏威夷殖民主義與 的狐狸》中間篇幅是本書同名故事,在 1989 年改編為
■ 泰瑞西婭.蒂瓦(Teresia Teaiwa) —生於檀香山, 主權》(From a Native Daughter: colonialism and sovereignty in 1989)。
成長於斐濟,父母為巴納巴島及非裔美國人血統。現正 劇情長片。
Hawaiʻi)以及 1994 年詩集《狹縫中未見的光》(Light in ■ 亞伯特.溫德(Albert Wendt)—1939 年生於阿
攻讀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意識歷史學博士,並在蘇 《薩滿意象》(Shaman of Visions,1984)是溫德第二
the Crevice Never Seen),其詩歌與創作散文出現在多部選 庇亞的塔烏埃塞,教育家、社會運動分子、詩人及小說
瓦南太平洋大學教授歷史。她的詩作《尋找尼阿諾女神》 本詩集,接著出版另一本故事集《奇蹟男的生與死》(The
集中。 家,是現代太平洋文學的傑出人物。溫德在阿庇亞成長,
(Searching for Nei Nim‘anoa,1995)探索美國少數民族身 Birth and Death of the Miracle Man,1986)。他回到蘇瓦的
分,尋找個人多重身分認同,又以吉里巴斯為主;她也 ■ 霍恩.湯維爾(Hone Tuwhare) —1922 年生於 生活充滿了祖母米樂所教導的故事(有傳統故事、薩摩 南太平洋大學,成為太平洋文學的第一把交椅。自 1988
與ႺԢ̵дHERENIKO合著戲劇《天堂最後的 紐西蘭開可赫(Kaikohe),具有納普西血統(含 Ngati 亞版本的西方故事與聖經故事)。當他獲得紐西蘭新普 年起定居奧克蘭,擔任紐西蘭與太平洋文學的教授。他
處女》(1993)。 Korokoro、Ngati Tautahi、Te Popoto與Uri-O-Hau等部落)。 利茅斯男子高中的獎學金,便開始接觸世界文學,尤其 持續以太平洋作家的角色發聲,主張動態的文化認同,
他是最著名的毛利詩人,第一部作品《不平常的太陽》 是喬治歐威爾,也開始自己創作。在威靈頓維多利亞大 以對抗殖民白人塑造的太平洋神話,他也投入相關學校
■ 法蘭西斯.德匡南(Francis Tekonnang)—於吉
(No Ordinary Sun)已經持續出版了 30 多年。在丹尼丁 學學習歷史時,研究包括薩摩亞瑪烏在內的原住民抵抗
里巴斯出生,卒於 1994 年,為老師與詩人。在吉里巴 教育,讓太平洋島民和毛利人也有教育管道,以反抗種
生活多年,當時在奧塔哥大學擔任伯恩斯學者(Burns 運動,他與巴克斯特、湯維爾和坎貝爾等人結交,開始
斯接受教育,後就讀南太平洋大學,以教育專業畢業, 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作法。他的最新小說《黑彩虹》
Scholar)。他的詩歌出現在眾多選集中,並翻譯到國際
並在吉里巴斯任教多年。出版多部詩歌與短篇故事作 出版詩作和短篇故事。他回到薩摩亞任教,成為薩摩亞 (Black Rainbow,1992)是俏皮的嘲諷政治寓言,也是太
市場,其中以德國為主。
品,如「碧雅和約阿尼」(Beia and Ioane),收錄於《努 學院的校長,並將課程延伸,納入運用當地傳統的創意 平洋第一本科幻偵探故事,以法國在穆魯羅阿的核彈測
創作詩集有《不平常的太陽》(1964)、《迎接雨
阿努阿:1980 年後太平洋英語寫作》(Nuanua: Pacific 藝術。教書期間他寫下《歸鄉之子》(Sons for the Return 試為主題;《奧拉》(Ola,1991)描寫一名女性主角,
和雹》(Come Rain Hail,1970)、《邊材和牛奶》(Sapwood
writing in English since 1980,溫德編,1995)。 Home,1973),這部跨種族的羅曼史批判了紐西蘭白人 將薩摩亞文化認同的關注推向更寬廣的全球舞台。溫德
& Milk,1972)、《似有若無》(Something Nothing,
對毛利人和島民的偏見,也批評了薩摩亞對完美傳統和
■ 馬庫蒂.東吉亞(Makiuti Tongia)—1953 年生 1974)、《大功告成》(Making a Fist of It,1978)、《詩 也創作了第二本太平洋著作選集《努阿努阿》(Nuanua,
於拉洛東加,老師、博物館策展員、大學講師及作家。 選》(Selected Poems,1980)、《狗年:新舊詩選》(Year 高尚道德的迷思;其中無名的男主角選擇存在主義式的 1995),以及詩集《照片》(Photographs,1995)。—
在庫克群島接受教育,後就讀南太平洋大學,在那裡參 of the Dog: poems new and old,1982)、《米希:詩選》 抽離狀態,夾在兩個世界之間。這本小說在 1979 年拍 PS3 & MTC
與了學生出版物《大學創作文集》(Unispac)的發行, (Mihi: collected poems,1987)以及《深河談話》(Deep 成劇情片,接著出版短篇小說《自由樹上會飛的狐狸》
並成為南太平洋創意藝術協會的創始成員。他出版並 River Talk,1993)。
編輯詩集,創作了第一本英語詩集《談話》(Korero,
536 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