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7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587

太平洋藝術                                                                                                                                                                              太平洋藝術
     文化        美國電影類型的分法在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開始            Seas,1941)、《大溪地之南》(South of Tahiti,1941)                  FILMS‰)。電影業於 1970 年代初復甦時,太平洋島嶼               是我們的責任。」巴克雷不是第一個提出疑問的人,以                        文化
           出現,通常太平洋地區的虛構電影被當作是一類,就像                     和《白蠻》(White Savage,1943),跟之前的電影相比,                        作為院線片的故事背景或題材似乎已經過時,但還是會                     前就有人質疑過媒體和訊息之間、科技和用途之間的確
           西部片、黑幫電影、後台歌舞片和浪漫喜劇等自成一類。                    更忠實呈現現實。後期還有一部十分怪誕的《蛇蠍美人》                                 出現在某些電視播出的劇情長片或迷你影集中,如《天                     切關係,但這不代表規則已經重新被定義。儘管如此,
           儘管˜৷൮ٙ௉ᝇɛ™ˆNOBLE SAVAGE‰和˜ߧնላ                (Cobra Woman,1944),更是匯集好萊塢編劇們能找                           堂的另一邊》(The Other Side of Paradise,1992)上下集,  在紐西蘭人的作品中,以及島上其他原住民電影製作人
           Ꮨ™ˆFATAL IMPACT‰的主題一直貫穿大多數的虛構                到的所有奇異老梗。評論家凱爾(Pauline Kael)在提到                           該影集笨拙地試圖重現早期的南洋電影特色。過去約 30                   的些許努力之下,關於太平洋的新視角和新價值開始出
           /非虛構太平洋電影至今,南洋電影中的元素還是比較                     其中一部作品時寫道:「製作這些半滑稽諷刺劇也許比                                  年間,澳洲電影製作人的最大貢獻是他們的紀錄片或民                     現。—ND2
           少。如果說南洋題材的電影曾興盛過,也沒興盛多久,                     觀看更有趣。」然而,這些電影中有許多部值得認真看                                  族誌作品。
                                                                                                                                                               延伸閱讀
           不像其他美國電影,有很多部人們到現在仍在看。                       待,但不是因為其戲劇性內容,或因為它們能忠實呈現                                      諷刺的是,紐西蘭跟美國、甚至跟澳洲相比,幾
                                                                                                                                                               Aoki, D and Douglas, N (comp.), 1994. Moving Images of the
               弗拉哈迪著名的《摩拉灣》(1925)出現之前,可                 現狀,而是因為它們多年來幫助塑造外人對太平洋地區                                  乎沒有參與製作電影的歷史,現在卻為新的太平洋島
                                                                                                                                                                     Pacific Islands: a guide to films and videos, Center for
           能已經有二十幾部以島嶼為主題的虛構電影,但《摩拉                     的看法。對這些看法的糾正似乎由來已久,其實在過去                                  嶼電影指路。這說明了紐西蘭電影製作的奇特歷史,                            Pacific Islands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waiʻi.
           灣》通常被當作拍攝太平洋主題的里程碑。不過,它對                     十年左右才出現。                                                  第一部關於毛利人生活的電影是由法國人加斯頓.梅                      Blythe, M, 1988. From Maoriland to Aotearoa: images of the Maori
           之後的電影影響不大,只有兩部虛構電影比較明顯,即                        1950 年代後,儘管這些島嶼,尤其是夏威夷,會                               里愛(Gaston Melies)於 1912 年拍攝,他的弟弟喬治.                in New Zealand film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Microfilm
           《南海白影》(White Shadows in the South Seas,1928)和《禁  繼續出現在美國電影中,作為 1953 年的戰爭片《亂世                           梅里愛(Georges Melies)被電影史學家視為奇幻電影之                   International.
           忌》(Tabu,1931),這兩部電影弗拉哈迪都有參與製作,               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8 年的音樂喜劇《南                  父。若列出 1914 年至 1980 年期間在紐西蘭拍攝的劇情              Reyes, L, with Rampell, E, 1995. Made in Paradise: Hollywood’s
           但不確定他對電影製作的影響有多少。                            太平洋》(South Pacific)、1966 年的歷史愛情片《夏威                       長片,數量確實不多,包含在紐西蘭拍攝但由海外資助                           films of Hawaiʻi and the South Seas, Mutual Publishing
               正是《南海白影》呈現了南洋電影的重要特色。                    夷》(Hawai‘i),與 1970 年的續集《夏威夷人》(The                         的電影,只有 39 部而已。雖然其中一些影片跟紐西蘭                         Company.
           弗拉哈迪在《摩拉灣》非常推崇的神話「高貴的野蠻                      Hawaiians)等的故事背景,或是貓王的娛樂場所(《藍                             毛利人有關,尤其是魯道爾.海沃德(Rudall Hayward)             Schmitt, R C, 1988. Hawaiʻi in the Movies, 1898–1959, Hawaiian
                                                                                                                                                                     Historical Society.
           人」,在這部電影與不擇手段的西方入侵者(也就是                      色夏威夷》,1961;《夏威夷式天堂》,1965),又或                              製作的影片,但電影製作人似乎對更廣泛的太平洋題材
           片名中的白影)所象徵的「致命衝擊」對抗。這部電影                     是當作隨便翻拍早期作品的背景(《颶風》,1979),                                不感興趣,或是可能受到製作成本的限制。在紐西蘭電
                                                                                                                                                               ޚԢ̵Гԭϗᔛۜ
           跟其他在島上拍攝的虛構電影一樣,異族通婚或其他非                     美國電影製作人對原有的南洋電影特色已經沒什麼興趣                                  影史的大部分時間中,關於毛利人的電影都是由白人製
                                                                                                                                                               目前確定最早的玻里尼西亞文物收藏來自庫克船長,他
           法的性行為,不論暗示或明示,都是主要劇情,也因為                     了。                                                        作,並從白人的角度來拍攝,這是無庸置疑的。早期電
                                                                                                                                                               從 1768 年至 1780 年的三次太平洋航行中收集約 2,000 件
           這時期的審查制度很嚴格,電影的成效不佳。《南海白                        澳洲人對太平洋視覺文學的長期貢獻直到最近才得                                 影將毛利人塑造為歷史上或旅遊中奇特有趣的對象,到
                                                                                                                                                               文物。其中幾個大件文物現收藏於下列地方:德國哥廷
           影》是一部鮮為人知、因此被大大低估的電影,同期的                     到認可。澳洲和這些島嶼的地理位置相近,歷史也有所                                  了 1970 年代中期後,則變成身強體壯、毫無歉意、甚
                                                                                                                                                               根民族學院(Institute für Völkerkunde)、牛津皮特.里弗
           電影《禁忌》則更常放映,不只協助塑造南洋電影類的                     關聯,因此電影製作人很早就有興趣以太平洋地區為背                                  至故意挑釁的形象,這個轉變可以當作紐西蘭重新正視
                                                                                                                                                               斯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劍橋考古與人類學博物
           特色,很多細節也跟《南海白影》非常類似,都是描述                     景來拍攝。例如《邦蒂號叛變事件》的前兩個電影版本                                  社會及文化問題的因素,也是毛利人越來越有決心掌控
                                                                                                                                                               館(Universit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因打破文化習俗而命運多舛的愛情。《天堂鳥》(Bird                   (1916 和 1933),就是由澳洲電影製作人製作的,而                             自己事務的原因。電影界開始出現原住民電影製作人,
                                                                                                                                                               維也納民族學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以及柏林民族
           of Paradise,1932)和《颶風》(The Hurricane,1938)也  攝影師兼紀錄片導演赫爾利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拍攝的作                                  他們有機會參與電影製作,有時甚至會控制拍攝手法。
                                                                                                                                                               學博物館。
           值得一提,雖然故事內容不同,但兩部都有這一時期南                     品(《珍珠與野蠻人》,1921;《叢林女人》,1926)                              這種從原住民新視角拍攝的電影包括《納堤》(Ngati,
                                                                                                                                                                   其他早期的收藏品來自下列地方:溫哥華,1791-95
           洋電影的經典特色。                                    對澳洲的實況及虛構電影歷史都很重要。在這些早期作                                  1987)、《毛里》(Mauri,1988),以及有對抗意味的
                                                                                                                                                               (現存於倫敦人類博物館,Museum of Mankind);馬拉
               南洋通俗劇在 1930-40 年代蓬勃發展,也許是因為              品之後,出現了一些異國風情的通俗劇,其中幾部包含                                  《戰士奇兵》(Once Were Warriors,1995),這些作品中
                                                                                                                                                               斯皮納(Malaspina),1793(收藏於馬德里美洲博物館,
           當時的觀眾想要逃避現實,而音樂劇和脫線喜劇能滿足                     前述的南洋電影元素,例如尋寶劇情類,有《戀人與帆                                  「紀錄片」和「虛構故事」的界線即使沒有完全被抹去,
                                                                                                                                                               Museo de America); ˜̺͚ၪဧ™ˆBOUGAINVILLE‰,
           這個需求。除了風景對故事具有象徵性意義的電影類                      船》(Lovers and Luggers,1937);《颱風寶藏》(Typhoon                還是被刻意地模糊化了。
                                                                                                                                                               1766-69(收藏於巴黎人類博物館,Musée de l’Homme);
           型之外,太平洋在 1935 年的˜Ԟ໛໮ۏᜊԫ΁‘™                  Treasure,1938);《珊瑚海之王》(King of the Coral                      毛利裔電影製作人貝瑞.巴克雷(Barry Barclay)
                                                                                                                                                               以及倫敦傳道會(收藏於人類博物館)。
           ˆMUTINY ON THE BOUNTY‰,和 1942 年的《復仇女         Sea,1954)等,另外也有隱含異族通婚的作品,像是《可                             於 1988 年問道:「原住民對攝影機有了一定的控制權
           神之子》(Son of Fury)等影片中也是場景或戲情的重要              愛的流浪漢》(The Adorable Outcast,1928)。然而,澳                    後,該如何使用它?」他接著說:「也許重新定義規則
           元素。甚至到了 1940 年代,刻意的自嘲元素也開始出                  洲商業電影業在 1950 年代末衰微,澳洲虛構電影製作
           現,代表電影製作人和觀眾都已厭倦以往的電影題材。                     人在太平洋地區的拍攝工作便畫下句點。1950 年代末和
           戰爭期間拍攝的南洋電影,包括《蓬島情燄》(South of                1960 年代的作品幾乎都是由國協電影組製作的實況電影
           Pago Pago,1940)、《南海美人魚》(Aloma of the South   (見˜ߏ፽˪™ˆDOCUMENTARY














           544                                                                                                                                                                                        545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