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原YOUNG—青少年雜誌期刊》115期
P. 42

事件層出不窮。具有媒體素養的人,能                         這種虛假承諾的內容,目的只是為了騙

                   夠辨識資訊來源的可信度、理解媒體如                         取流量,甚至可能暗藏詐騙連結。
                   何影響輿論,並學會以客觀、理性的態

                   度面對新聞和社交媒體上的訊息,就能                         二、散布恐懼、擴大焦慮
                   懂得辨識新聞的真偽、不輕易被聳動標                              「某地區自來水含毒,數萬人恐受
                   題影響,並能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                          影響」諸如此類語帶恐嚇,卻缺乏確切

                                                             的科學證據支持,這些訊息往往是誤讀

                   網路世界虛實交錯  小心誤入陷阱                          報告或蓄意扭曲數據來製造恐慌。
                       網路文章往往會透過聳動的標題來
                   吸引點閱,經常出現以下類型:                            三、煽動對立、引發衝突

                                                                  假新聞有時會利用社會議題來製造
                   一、誇大效果、製造噱頭                               分裂,例如「流浪貓狗製造髒亂,社區

                       例如「每天喝一杯 XX,三個月內                      居民支持撲殺!」這類標題,容易引發
                   視力恢復 1.5。」這類文章通常利用不                       公眾憤怒,讓人不假思索地分享。然

                   實的健康資訊來吸引關注,而誤信這類                         而,經過深入查證後,可能發現事件發
                   資訊的人,可能因此延誤正規治療。此                         生的因果被刻意隱藏,或是某些言論被

                   外,也有類似「轉發訊息獲得獎勵金。」                        斷章取義,甚至是憑空捏造的內容。




          除了要小心網路利用誇張標題、扭曲事實吸引點擊,社
          群平臺也會依據用戶興趣推薦內容,讓用戶沉迷其中。































          40





                                                                                                              ɨʹ
         ᅰЗήྡ JOEE
         ᅰЗήྡ JOEE                                                                                            ɨʹ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