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原YOUNG—青少年雜誌期刊》108期
P. 27

# 黃色的






            來固色、增色。而不同酸鹼度
            的媒染劑或不同的媒染方式都

            會改變染料的顏色。早期常用
            鹼性的草木灰水、石灰水當媒
            染劑,通常在處理苧麻取線的

            過程,就把麻線放入鐵鍋,用

            草木灰水煮二小時,便可以去
            除雜質、變白,後續更好上色。
                 臺東大王部落的排灣族工

            藝老師陳桂伶表示,老人家用

            薯榔染線時,也會加點石灰來
            當媒染劑,增加染布的色牢度。
            另一位工藝老師徐輝峰則分享,

            泥土、鐵鏽、鹽或海水,也是
                                                                   早期利用薯榔染色的主要方法,可以先染線再
            讓線材或布料更易著色的選項,                                         織布,或是先織布、編成網袋之後才染色。

            他曾經將苧麻線埋入市售的陽
            明山土壤一周,取出顏色變鮮                        商品進行轉口貿易。在荷蘭人

            豔、質地變柔,令他驚豔。                         的《熱蘭遮城日誌》中,在臺
                                                 的活動記錄鉅細靡遺,提到可

             大航海時代的                              染出藍色系的藍靛和稻米、蔗
             臺灣染料                                糖、鹿皮,都同為當時非常重

                 臺灣的染料不僅運用在染                     要的貿易項目。
            布上,早在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                         原住民族重要的染料植物

            就進入國貿市場,當時歐洲船                        薯榔,則在清領及日治時期,
            隊出現在世界各地海上,尋找                        出口販售到福建等地。當時,

            新貿易路線,其中,荷蘭東印                        赭色的薯榔染衫、漁網運用極
            度在 1624 年從澎湖遷至臺灣大                    廣,常見於臺灣沿海漁戶,不

            員(現臺南安平古堡)為貿易                        論織線或獵人網袋、漁網,其
            轉運站的據點之一,西班牙則                        同時有防腐耐用的功能,因此

            是以北臺灣為範圍。他們收集                        廣受東亞各地人們愛用,而成
            來自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地                        為當年重要的貿易項目。

                                                                                                 25





                                                                                                              ɨʹ
        @܆݂ࠦԫ JOEE
        @܆݂ࠦԫ JOEE                                                                                            ɨʹ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