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圖向國人介紹原住民族的歲時祭儀,內容包含各族歲時祭儀時節、文化意義、禁忌及分布區域,另宣導歲時祭儀放假規定,呈現臺灣多元族群的特色,建構大眾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認知,並培養大眾欣賞與尊重多元文化的包容態度,促進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目錄】
原住民族歲時祭儀 簡曆
原住民族歲時祭儀 全圖
主任委員序 參與歲時祭儀.維繫文化價值 002
01 ’Amis / Pangcah 阿美族 008
Malalikid / Ilisin / Kiloma’an 豐年祭/年祭 010
02 Atayal / Tayal /Tayan 泰雅族 014
ryax smqas hnuway utux kayal 感恩祭 016
03 Paiwan 排灣族 022
masalut / masuvaqu 小米收穫祭 024
04 Bunun 布農族 028
Malahtangia 射耳祭 030
05 Pinuyumayan 卑南族 034
’amiyan 年祭 036
06 Cou 鄒族 040
Mayasvi 戰祭 042
homeyaya 小米收穫祭 044
07 Rukai 魯凱族 046
Titiudale 祈雨祭 048
Kabecengane 小米祭 050
Tabesengane 黑米祭 052
Ta’avalra 勇士祭 054
08 SaySiyat 賽夏族 056
’a’owaz 祈天祭 058
paSta’ay 矮靈祭 060
09 Yami / Tao 雅美(達悟)族 064
Meypypapyavehan 收穫祭 066
10 Thau 邵族 070
Tungkariri Lus’an 祖靈祭 072
11 kebalan 噶瑪蘭族 076
qataban 豐年祭 078
12 Truku 太魯閣族 082
Mgay Bari 感恩祭 084
13 Sakizaya 撒奇萊雅族 088
Palamal 火神祭 090
14 Sediq 賽德克族 094
Smratuc 年祭 096
15 Hla’alua 拉阿魯哇族 100
Miatungusu 聖貝祭 102
16 Kanakanavu 卡那卡那富族 106
Mikongu 米貢祭 108
附錄 112
【主任委員序】參與歲時祭儀‧維繫文化價值
歲時祭儀是人類傳遞文化、展現族群智慧的重要場合,也是承續血脈的泉源與動力。
臺灣原住民族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歲時祭儀不但是族群傳統文化資產的核心,也是各族對自身文化展演、重讀與再辨識的重要途徑。臺灣目前有16族原住民族,各有祭儀,各自蘊含文化意義,多以天地為祭場,以日夜為背景,無論敬拜神靈或崇敬祖先,無一不體現長久以來賴以存續的倫理、規範與秩序。
多元、浩瀚、深邃,歲時祭儀是原住民族族群文化的精髓,也是各族族語傳承、社會組織、生活慣習、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展現,盡力護持是必要的。2010年,政府修正發布「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確立原住民族歲時祭儀為應放假的國定民俗節日,凡具有原住民身分者,得於其本人、其父母或配偶之所屬民族歲時祭儀放假日其中擇一日放假。放假日期由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彙集並參酌各族習俗、意見後公告。
透過深入淺出的讀本向國人介紹原住民族的歲時祭儀,同時宣揚相應的放假規定與辦法。本會期待國人進一步從文化角度認識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尊重並理解歲時祭儀對原住民族的意義。此讀本也是全民原教重要的一環,期望透過原住民族歲時祭儀的薪傳綿延,傳揚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珍貴資產及文化價值,進而落實臺灣社會真正的民族平等。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夷將‧拔路兒 Icyang‧Par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