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5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65
6~9 月之間,冬季從 10 月至翌年 5 月之間,雨量很少較為乾季。由於地處高地,
年均溫較平地低 10℃左右。平均氣溫約 17~18℃,冬暖夏涼。每年 3,4 月是春
雨季節,8,9 月是颱風季節,所以每當春夏之際,霧台鄉幾乎籠罩在縹緲的雲霧
中而得名。全鄉總面積約 278.7960 公頃,劃分為 vudai(霧台)、kucapungane (好
茶)、adiri(阿禮)、kinulane(吉露)、labwane(大武)、karamemedesane (佳暮)等 6 個
村。2009 部落面臨莫拉克風災重創,造成所有聯外橋樑沖毀、多處道路山壁崩
塌,其中三個村落所在地層滑動,使 kucapungane(好茶)、adiri(阿禮)、kinulane (吉
露)及 karamemedesane(佳暮)部分居民被迫遷移到平地,剩下 wudai(霧台)、
labwane(大武)及大部分 karamemedesane(佳暮)居民繼續留在原居地維持傳統農
業的操作。霧台部落領域範圍從海拔430m-2,077m,該範圍依土壤感體溫度差異,
區分為較熱區域(labelabe),海拔 430-600m,溫度 22.6-24.4℃,濕冷熱緩衝區域
(kabiceacelrake),海拔 600-900m,溫度 20.8-22.6℃),濕冷區域(Rekai),海拔從
900 公尺以上,平均溫度為 13-20.8℃;該區分為農業區(海拔 900-1,300m)及自然
採集區(talupane),海拔 1,300m 以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濕冷熱緩衝區域,除了自
然採集區(talupane)以外,其他區域都適合農業栽培(圖.2)。
自然採集區(talupane)又稱為狩獵區,該區域禁止砍伐樹林,通常只有獵人才
會進到該區域。保存森林的完整性及生物多樣性是必要目的,因其功能是雨水涵
養區域,可孕育、保存豐富生物的多樣性,更是部落、土壤底層、森林一切生物
所需用水重要的源頭。獵人利用農閒的時候,進到該區域進行管理與觀測。魯凱
族男人不僅要會狩獵,在農業栽培更是主要的人力,因此,狩獵所觀測到的一切
自然現象,關係到男人在農業上的參考資訊。獵人進入自然採集區主要進行疏伐
外來物種對該環境的入侵產生對當地物種的競爭,透過環境的監測,掌握氣候雨
水、環境的乾、濕度及物種繁殖的變化,尤其自然災害在山區可能潛在的發生地
層滑動現象。獵人們在各獵區所觀察獲得的資訊帶到部落提供給族人,使族人獲
得更精準的農業氣候、居住安全、自然資源一切的資訊,用以調整農耕栽培的時
間、自然採集最佳時機以維持糧食需要的供應。
傳統農業栽培是維持部落糧食安全重要的來源。在有限的土地面積從事農業
來滿足糧食安全的需要,必須能掌握相關有利栽培的因素,如氣候(乾、濕度)、
作物生長適合的環境、作物生長階段不同的需要。有些作物適合溫度較低較濕、
海拔高的環境,這些作物在這樣的環境生長較緩慢,有些作物適合較溫熱、乾旱、
低海拔的環境,通常生長期較短,有些作物都可以生長在這兩個條件的環境。另
外,山區地形的變化多樣,由於角度不同,地形受光的長短也不同,這也影響該
地形、地區的溫濕度,這也是農業栽培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霧台部落傳統農業有一定的時節,掌握作物在不同環境下生長期的長短、利
用作物生長的高、低特性(彼此受光的干擾)、作物生長的性狀(匍匐、灌木)以及
適合生長的是和溫溼度(氣候),而這些栽培作物除了供給糧食需要,更重要的是
它連結了魯凱族的社會文化。利用混作栽培、輪耕、間作等栽培技術保存了作物
的多樣性,並且維持土壤地力、避免土壤被雨水沖刷或土壤水分快速蒸發。以旱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