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6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66
芋頭混作栽培例子來看傳統農業生態知識,旱芋頭適合在較濕冷、高海拔的環境
栽培,其生長期較長,因此,可以同生長期較短的作物如玉米、台灣藜,生長期
較長樹豆等作物進行混作栽培;為了避免在旱芋頭收成之後,土壤裸露可能讓雨
水沖刷或因太陽照射使土壤水分快樹蒸發;但又必須考量在旱芋頭生長階段避免
有其他作物產生養份的競爭。因此,在旱芋頭生長到一個階段之後(通常要等到
子芋生長成熟後),田間會進行甘藷間作栽培。旱芋頭與玉米、台灣藜、樹豆同
時進行種植,芋頭為主要栽培作物,玉米、台灣藜、樹豆為次要作物,所以種植
的量是依需要量來決定。種植約 4-5 個月之後,玉米、台灣藜就可以陸續採收,
採收完畢,旱芋頭子芋正好進入成熟階段,也正是需要養分階段;玉米和台灣藜
採收之後可降低土壤樣份的競爭可供給子芋需要。旱芋頭收成完畢,田間空間讓
給甘藷、南瓜、樹豆更多生長空間,這甘藷和南瓜兩種作物都是匍匐莖,一旦生
展開來,葉子會覆蓋整個田間,可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以及避免雨水沖刷土壤,
另一個好處是南瓜與地瓜可在需要的時候到田間採收,不但可持續糧食供應需要,
田間也可以成為糧食短暫的處藏地方(甘藷不易保存)。樹豆作物屬豆科作物是灌
木植物,生長方式不同於甘藷與南瓜,不但可以產生固氮作用,也可以也降底與
甘藷、南瓜作物生長空間需要陽光與空氣的競爭。旱芋頭種植通常是 10、11 月,
旱芋頭出生長階段尚未出土時,剛好是樹豆採收階段,土壤養分也沒有產生競
爭。
圖.1 霧台村(部落)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