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4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64
混農林業的操作類型依不同國家、地區所在環境、不同的需求及目的有不同
的定義與經營模式,有農作物栽培與林木並存的農林系統,有結合林木與畜牧的
林木系統,也有將農業、林木、畜牧結合一起的農林牧系統,也有鑲嵌式的混農
林業模式如日本的里山昌議經驗。混農林業其精神在於維護山林永續利用並顧及
到在地居民生活經濟。就國家山林管理辦法,對住在山區的原住民使用上仍受管
理辦法的限制,很難如現行國外辦法規劃栽培某特定的林木與栽培作物達到以上
的目的。因此,透過該文章,我們試圖來看原住民在過去沒有政策的干擾下所執
行的鑲嵌式的混農林業,如何兼顧環境的維護,又能滿足部落族人在生活經濟上
的需要,達到人與環境互利共生的關係,來面對危及糧食安全與環境、生物多樣
性維護的氣候變遷。
原住民混農林業與經濟發展
從殖民開始,原住民的傳統生活一直被定義為落後、傳統農業破壞生態環境、
沒有科學、傳統作物沒有經濟產值等負面的印象,以致政策想竭盡所能的改變原
住民的生活習慣(Heidhues & Brüntrup, 2003)。居住在山區的原住民,從早期未受
干擾的傳統生活,經過不同階段的干擾因素進入部落,如殖民至今的政策,交通
開發如貫穿山區要道的北、中、南橫貫公路,快速的引進高經濟作物生產及大量
的觀光人潮等環境壓力因素,所在環境被劃設為水庫集水區、國家公園、林務局
森林保護區等,打破了原本封閉的生活環境,所在環境嚴格受到管制與限制,土
地使用被迫改變,捨棄傳統農業生產而就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大部分居住在山區
的原住民,雖然表面看到它的變化,但是因為仍住在山區,生活仍然與自然環境
有密切的關係,當他們面對大自然災害衝擊時,還是能看到他們展現祖宗所傳留
下來的生態知識來應對不可抗拒的環境壓力。我們由屏東縣霧台鄉霧台部落例子
來看,原住民混農林業的概念與實行,以及滿足他們經濟上的需要。
霧台部落混農林業
霧台部落從很早以前一直在這個地方,沒有遷過村,日治時代曾經引進稻米
栽培、養蠶養殖、種植相思樹,國民政府引進高冷蔬菜、果樹栽培等農業政策,
至終因為水資源無法正常供給、栽培技術、銷售管道等限制,後來又回復原來的
傳統農業。族人秉持傳統知識面對自然生態之利用及環境管理,獲得充足的食物
來源,也豐富了文化的內涵。
霧台部落(圖.1)在台灣南部屏東縣霧台鄉,部落地勢為西高東低,略成為順
向坡地形,地勢峰巒起伏,懸崖峭壁,平均高度海拔 1,000 公尺以上,因為地
形崎嶇,坡度陡峭,地層以板岩、千枚岩、夾石英岩、質砂岩、硬頁岩、黑色片
岩、綠色片岩、砂質片岩及變質石灰岩等構成,若遇颱風或豪雨災害則易引發坡
地邊坡之土砂災害發生。霧台鄉年雨量較屏東縣一般山區為低,降雨集中於夏季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