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9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59

追本溯源與未來展望
                                                                   國家原住民族土地制度的反省與走向
                                                                                             奪取土地
                                                                             他者
                                                                                     日治時期
                                                                             他者
                                                                                                         統治者的族
                                                                                                         群意識及取
                                                                                                         得原住民族
                                                                                  中華民國統治前期
                                                                                                         土地之目的
                                                                             半自者
                                                                                            國家資本主義
                                                                                  中華民國統治近期
                                                                            邁向自者
                                                                                            全球資本主義
                                                                              追本溯源與未來展望
                                                                    一. 個別法規範的結構與缺失
                                                                      (一)公有土地劃編原住民保留地要點
                                                                       1. 管制結構回顧
                                                                         本要點主要的目的在讓原住民取得現為公有土地之原居住地的使用權
                                                                       2. 本要點之缺失
                                                                         (1)侷限特定行政區
                                                                         (2)個人主義運作邏輯
                                                                         (3)程序保障不足
                                                                         (4)工作小組地位不清
                                                                         (5)對國家權力節制力道不足
                                                                              追本溯源與未來展望
                                                                  土地利用管制變革的必要性
                                                                    一. 規範整體的缺失
                                                                      (一)將原住民保留地侷限於山坡地的弔詭
                                                                      (二)程序要求空洞
                                                                      (三)殖民主義色彩濃厚
                                                                       1. 個人權利色彩濃厚
                                                                         多數族群以法律要求不熟悉此等運作模式的原住民族改變其價值觀與世界觀,
                                                                           服膺此等運作模式始可參與社會生活
                                                                       2. 規範密度錯置
                                                                         儘管原住民族並沒有取得現代意義法制規範下的所有權,但傳統以來使用土地
                                                                           的情狀本身也應在法律上給予適當的評價及地位
                                                                       3. 恩給制的落實
                                                                         雙重的恩給制所代表的恐怕只是對於殖民體制的鞏固,在這過程中完全忘卻了
                                                                           土地本身原本是由原住民族所利用的歷史事實
                        各時期統治措施的比較                                土地利用管制變革的必要性       清治時期  奪取土地上資源       臺灣各時期
               (一)形式意義憲法價值操作的無用性
               • 問題的核心不在於有沒有法律規範,而在於規範本身的是否符合受規範者的需求;
                更為深層的問題則在於,規範的制定者「如何」產生規範
               (二)不義規範對原住民族侵害的延續性
               • 一方面國家以「恩給」的方式劃定空間給原住民族,宣稱為了維持原住民族的經濟
                生活,為自己維繫歷史上的不正義措施找到「正當性」
               • 沒有賦予原住民族土地所有權,土地的使用權隨著所有權人使用、收益土地而受到
                影響
                問題的重心在於社會上數年來對於原住民族的歧視,以及既已形成的財產權狀態
                         追本溯源與未來展望
              問題的根源
          形成了表面上看來山地同胞與多
                資本主義的力量覬覦原住民族傳統生活土地所產出的資源時,國家所施展的公權力本
          數族群間表面上宣稱為「自者」,
                身就成為資本主義運作的工具
          實際的運作及行為上卻是「他者」
                 從這樣的現象可以發現,當前原住民族使用土地的權利遭受破壞,產生此等問題
          這種「半自者」的弔詭現象
                的原因包括自者與他者、資源爭奪、資本主義等因素
             從他者、半自者到自       • 生蕃還不能成為財產權的權利主體,當作「他者」看待
                             • 只要臣服於漢文化都可以成為「自者」
                   者         • 以「同胞」一詞來彰顯出山地同胞也是中華民族的「自者」
             奪取土地、資源到服       • 原住民族的傳統土地在歷史上既已被「公有化」之後,又必
                              須面對全球資本主義的「私有化」,而讓原住民族傳統既已
               膺全球資本主義        因殖民而喪失的土地使用權在全球化的脈絡下更難以翻身






                         追本溯源與未來展望
            土地利用管制變革的必要性                        (4)作為一個群體的原住民
              一. 個別法規範的結構與缺失                    (3)程序參與機制缺乏
                (一)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                 (2)國家主導土地利用  (1)國家干涉密度強
                  1. 管制結構回顧                       2. 本辦法之缺失
                    「土地管理」、「土地開發、利用及保育」及「林產物管理」進行規範
                  2. 本辦法之缺失                       1. 管制結構回顧
                                                「土地管理」、「土地開發、利用及保育」及「林產物管理」進行規範
                    (1)國家干涉密度強                     (一)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
                    (2)國家主導土地利用
                    (3)程序參與機制缺乏                      一. 個別法規範的結構與缺失
                    (4)作為一個群體的原住民                      土地利用管制變革的必要性










                                                            255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