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1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401

共管: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國土保育之間的惡水大橋?


                                       (論文草稿,引用請先徵得作者同意)






                                                        林益仁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前言:惡水上的大橋

                        在台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是在兩千年之後才逐漸為主流社會認知的概念,
                   它的發展是在原住民族權利爭取運動中有關於還我土地行動下的核心關切。然而,
                   事實上這個關切雖然是繞在以土地為核心的思考,卻不單單僅是跟土地有關的概

                   念。簡而言之,傳統領域是在原住民族生命歷史過程中跟土地互動所發展出來的

                   整套思維,包括在地知識的教育系統、社會關係與制度規範、儀式信仰與宇宙觀、
                   物質實踐與生態經濟、生活福祉與居住安全在內的文化體系。可惜的是,這個宏
                   觀的概念往往被社會窄化成僅僅是跟土地利用與還我土地有關的訴求,明顯的例

                   子之一是傳統領域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業務卻僅是在土地管理處底下的

                   傳統領域科所管理。這樣的行政安排也充分反映當前社會對於傳統領域概念的認
                   識,傾向於簡化與矮化傳統領域的內涵。當然,它也間接地增強原住民族在傳統
                   領域的土地利用權利爭取上以及國家土地利用制度上的對立性。

                        本文以 1960 年代的搖滾民謠歌曲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作為比喻,

                   試圖拉開傳統領域概念的多元面向,意即不單單只著眼於土地產權的爭執,以泰
                   雅族的流域概念作為實例,說明它實際上便是國際自然保育學界熱烈討論的社會
                   生態系統概念的台灣案例,從而討論它與國土自然保育之間可以攜手共進的可能

                   性,為原本以為無解的衝突與僵局找到一條出路,而更重要的是這一條出路必須

                   是在原住民族與國家彼此之間的協力,在土地資源管理上分享與分擔責任與義務,
                   這也是本文從落實一個有效共同管理的機制談起的主要原因。
                        本文分為四大部分:第一、共管機制在台灣與國際上發展的脈絡;第二、社

                   會生態系統作為一個切入點;第三、傳統領域就是一個社會生態系統:以泰雅族

                   的流域概念為例;四、台灣共管機制研究的論述;五、結語:流域與國土保育的
                   融合。


                   一、  共管機制在台灣與國際上發展的脈絡

                        2000 年 3 月的總統大選後,中央政權政黨輪替,也為保護檜木林的運動帶





                                                            397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