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57
臺灣泡桐是本族製作糯米蒸筒的主要樹種,而且幾乎是唯一的材料。它的優
點是隨處可得、加工容易、經久耐用、可蒸得清香可口的糯米飯。糯米蒸筒是本
族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具,凡遇部落慶典祭儀及部落族人的喜慶宴會,每戶人
家就要蒸煮糯米飯,再把一定量的糯米飯以杵臼搗成麻糬。過去的年代,部落族
人於平日裡是不隨意蒸煮糯米飯及搗製麻糬的,一定要在特別的日子裡才與大家
分享,這是身為今日賽德克族裔的我們甚少去深思的。
糯米蒸筒形如漏斗,其上層呈 U 字圓筒,在鑿空糯米蒸筒的上下層時須要
熟練的木工技能,因要掌握上下層的比例及其幾何曲線的對稱性,還要取得適當
的厚度。不談先祖們能在有限的木工智能、技術與器材之境況之下製得糯米蒸筒,
筆者更好奇的是,他們如何得知如此的器物可蒸煮糯米飯?著實讓筆者讚佩他們
的生活智慧。
十一、生火用具:
筆者就學時期,只知學校的歷史課告訴我們「鑽木取火」的歷史故事,但從
不知也沒問我賽德克族是否也是以鑽木來取火?直到近 40 歲時始由本族耆老教
導筆者──我族是以燧石相互擦擊取火的。簡述如下:
首先要尋得呈白色且堅硬的燧石(qrari putung),其次要摘取鼠麴草(galiq
putung)的葉子,將其曬乾後揉成如綿線般,其實是由其葉脈所揉得。接著左右
手各握持一塊燧石,並將由鼠麴草葉揉得的綿線以手指頭壓在燧石上,當我們將
燧石相互擦擊時會迸出火花,綿線即藉由迸出的火花而著火燃燒取得火源。取得
火源之後,將火源燃引劈下的二葉松柴片(tqilung)或臺灣紅檜柴片,至此我們
即可生火炊煮米飯與菜餚。
結語
筆者以為,我臺灣原住民族各有其部落時期的生活經驗,在植物利用
的領域裡,正如他們今日分佈於臺灣不同的區域一樣,各自擁有一本屬於
自己的植物利用「寶典」──民族植物學。只因時代的變遷與人類科技的日
新月異,致使他們豐富、精采的森林智慧迷失在時代洪流的浪濤之中,甚
或隨著時空而飄散。
千百年來,依山旁水、代代繁衍茁壯的臺灣原住民族,是他們積累千
年的山林智慧使其族運綿延不墜,如今卻猶如一棵千年神木般地葉落枝枯、
生機盡失。感慨之餘不禁想起當年對我諄諄教誨的部落耆老們,當他們傳
述先祖們如何與惡劣的環境搏鬥而不退縮、卻充滿自信地勇往直前時,他
們的眼神是異彩連連,似乎看見無限的希望。當他們談到今日本族子裔不
會說族語、不知本族的 Gaya 為何物的現況時,他們眼神渙散、神情落寞
的悲愴情懷至今令我一刻也不敢或忘。今藉傳述並分享本族部落時期森林
智慧之幸,誠摯地呼籲當今的原住民同胞──我們來共同傳承復振先祖們生
存於大地的智慧遺產。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