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54
原色麻線埋入黑泥沼中,隔日取出、洗淨、曬乾即可得黑色的麻線。由於非以化
學染料進行織染,所染得的麻線呈灰白色、暗紅色及灰黑色,無法得到淨白、鮮
紅或深黑的顏色。
四、臺灣黃鱔藤(qwarux):
臺灣黃鱔藤簡稱黃藤,黃藤是本族藤編的主要材料。採集黃藤是件苦差事,
因黃藤葉及其葉鞘佈滿著尖銳的黃藤刺,採集時要完全予以去除後取其藤莖(黃
藤條)帶回;依個人之所需,有的帶回家後即刻進行縱向剖切成四等分曬乾,以
利往後削成藤皮編製,也有整條曬乾的。
本族藤編及竹編的器皿、籃籮皆由男子為之,主要是進行藤編及竹編之前,
要先將藤皮或竹皮削成寬窄、圓扁不一的樣式,所使用的刀具要非常地銳利,且
該技藝需要長時間的養成與磨練,絕非一朝一夕可練就。黃藤可編成女用背籮
(bruru)及其頭帶;編成男用背籮(tokan rawa)及各種藤籃、藤籮。另外,本
族獵槍填充火藥時,常以乾燥過的黃藤桿做為槍管衝桿。
五、山棕(pedu / skesik):
在本族語中,山棕稱做 pedu、又稱為 skesik;pedu 指的是「引火線」,skesik
是掃把。原來本先祖在使用類似「毛瑟槍」之獵槍的年代裡,是將山棕的絨毛/
茸毛搓成線來做為該「點火式獵槍」的引火線。本族語稱引火/導火 用的線狀
繩為 pedu,山棕名為 pedu 即由此而得。過去,本族人常取山棕枝葉製成掃帚,
故又稱山棕為 skesik。
部落時期,收割小米(macu)、黍米(baso)是以「採/摘」的方式採收,就
是將小米、黍米一穗穗採下後,約 10 至 15 株穗綁成一綑,此時本先祖用來綑綁
的「繩索」就是山棕葉。另外,若徒手採收、手指頭很容易起泡而受傷,因此利
用桂竹刀片做為輔助刀具來「收割」。與漢人接觸並進行山產獸皮的交易(以物
易物)後,金屬刀片取代了桂竹刀片。
六、臺灣赤楊木(sbeyuk):
今外界皆以「燒墾『游』耕」來敘述我族早期的農作方式,但筆者以為,若
以「燒墾『輪』耕」來陳述或許更貼近事實。部落時期,我族沒有適當的或較現
代化的農具可運用,僅以簡易的鋤具及刀具來開山墾殖,所以耕地面積不大。雖
是如此,我先祖們會採取「小面積、多耕地」進行墾殖,並分散耕地的位址,一
來是防範水災、崩山所帶來的衝擊與損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要將雞蛋全放
在一個籃子裡」的概念來分散風險;二來便於進行「燒墾『輪』耕」的農作方式。
部落時期,沒有肥料和農藥可使用,先祖們僅靠著地利和耕地雜草樹木燒毀
的灰燼為有機肥,以及自己勤於農務來獲得作物的成長與收成,所以一塊耕地至
多耕作 3 年就要休耕。休耕之前,先祖們就會在休耕地撒滿臺灣赤楊木的種籽,
待 10 年、15 年後再將休耕地「燒墾『輪』耕」。因此,休耕地絕非「棄耕地」,
除非獲得休耕地主的允諾與許可,任何族人都不能使用該休耕地。
日治時期,曾有日本農事專家研究「本族人何以會在休耕地撒下臺灣赤楊木
的種籽」?並以當時的農業科技分析臺灣赤楊木的葉子、樹幹及根部。結果發現,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