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50
前言
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alang Gluban)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雖然成年
後因就業之故移居距部落二十餘公里的埔里小鎮,但我與清流部落從未「失聯」
過,至今依然如故。二十餘年前,我有幸受到部落耆老們的信任,讓我有機會踏
進本賽德克族(以下簡稱本族)歷史文化的時光隧道。很幸運地又獲得家表兄
Takun Walis 邱建堂先生的全力支持與實質上的協助,並提醒我要從自己的部落
出發,且應從我部落祖父母輩的耆老開始學習與請益。如今,我還在繼續向我部
落父母輩的長者請益。
因工作的關係及當時尚未施行今日的週休二日制,只能利用星期六下午及禮
拜日回部落向耆老們學習,直到第五個禮拜後…Tiwas Pawan 傅阿有(女)及
Pawan Nawi 蔡茂琳(男)兩位耆老才對我說:「Ma su bale ba meyah mkmkela ndaan
rudun ta ma, slluhe Gaya ta! Kndalax saya de bleyaq mbahang kari nami denu. /原來
你真的是想學習我們(本族)的歷史及文化,從今天開始你要好好地聽我們說」。
原來,過去的一個月裡他們是在檢驗、試探我的心性與真誠,並沒有教導我什麼,
這是當本族耆老要傳授任何技能、才藝或知識時,一定要先測試受教者的品性與
誠信,他們不會隨意「收徒」傳授。所以我永遠記得初踏入本族「歷史文化」之
旅的第一個「教誨」──要先取得耆老的信任。他倆是我接受「部落教育」的啟
蒙導師,若只說「受益良多」實不足以表達我對他倆的感激與感念於萬一,因他
倆的部落知識深且廣,永遠讓我學之不盡、習之如深淵。如他倆教導我有關本族
的宗教觀、神話與傳說故事、傳統祭儀、生命禮俗、狩獵文化、編織文化、傳統
領域、傳統歌舞及植物利用等等,至今我僅理解十之二、三,而我們三者的師徒
關係一直維持到他倆相繼辭世。他倆在世時,雖然我學習的腳步擴及其他部落向
,
更多的耆老請益 但 我都會定期將所獲得的新知識及疑惑向他倆印證、並請他們
解惑。
植物知識的重要性
對本族人而言,「植物知識」是部落時期至為重要的生存知識,如認識食用
植物、建築用材及日常生活用具樹種的選擇;如何燒墾新耕地與休耕輪作,以及
如何獵捕棲息於森林中的獵物等等,本文要傳述的僅及於部分植物的利用。吾人
皆知陸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是人類及其他陸地生物賴於維繫生命之
所寄,許許多多的動物是依靠著植物做為居所及其食物的提供者。人類也食用各
種植物的葉、梗、根莖、球莖及果實,而植物根部的發育與成長在防止土石流失
上,默默扮演著呵護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角色。因此,人類應與植物、森林共生
共榮的信念,是本族人對大自然的崇敬與依賴。本文將藉由「民族植物學」的概
念,傳述本族部落時期的一些植物利用,也為我們擬建構「賽德克族生活知識體
系」作引言及拋磚引玉。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