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3 -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
P. 553
表演 表演
文化 這個節慶已發展至包含航海藝術、當代藝術和文學藝 heiva 的歷史始於法國人和大溪地人之間有失穩定的 ˾˄̻ݱࠪᆀ 文化
風格,融合西方歌曲流派、當代夏威夷人聲和樂器方
術。從差異中學習並分享文化的相似點是節慶的關鍵重 不平衡關係。1843 年法國吞併大溪地島,之後持續了六 法以及源於雷鬼風格的節奏。這種風格被稱為牙威夷
從最初與西方探險家、商人和傳教士的有所接觸開始,
點。因此,重要的議題會浮上檯面,各種論壇會組織起 年的內亂。為了重申法國的殖民者地位,大溪地法國政 (Jawaiian),這個詞指的是雷鬼之鄉牙買加,且「牙」
並隨殖民主義制度強加而快速變化,各種形式的太平洋
來以促進代表之間的對話。 府試圖在 1859 年設立節慶來呼應法國的慶祝活動,紀 (Jah)是牙買加拉斯塔法里信仰(Rastafarian cult)對上
原住民音樂暴露在西方的創新影響之下,因此受到影響
節慶使政府機構能推廣太平洋藝術與文化。政治家 念拿破崙三世戰勝義大利。這顯然是要試圖主張政治主 帝的稱呼,與夏威夷加在一起。牙買加音樂的本土化,
而有所變化。當代太平洋音樂發展的重要因素包括西方
通常不承認透過節慶來操控文化和政治身分認同,但 導權,但大溪地人重新詮釋了這個節慶,並融入自身的 且與太平洋樂風的宗教關聯其實不只出現在夏威夷。牙
音調系統、旋律與和弦架構的引進;當然還有新樂器的
是,在多民族節慶中,運用並創造綜合的國家象徵(如 文化與藝術風俗。結果,這個節慶同時包含了法國遊行、 買加雷鬼明星馬利(Bob Marley)在 1970 年代崛起,隨
引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吉他),各式各樣的技術(如
船 vaka、舞蹈、刺青)能加強文化與藝術認同。 遊戲、儀式,也包含屬於大溪地的活動,如舞蹈比賽、 後以流行樂為導向的雷鬼表演(如英國雷鬼樂團 UB40)
錄音、擴音和電台廣播);近期還加上特殊的音樂類型,
節慶的重心一直放在過去。表演藝術是重點,但同 歌唱、舷外浮桿獨木舟、賽馬和賽跑等。 大獲成功,後來雷鬼音樂在全太平洋地區正式成為共同
如搖滾、鄉村西部音樂以及雷鬼等。
時也包括標榜「傳統藝術」(編織、編結、雕刻、刺 之後多年沒有其他節慶,直到 1881 年才有新節慶。 的音樂典型。這種雷鬼風格基本上毫無例外,伴奏一定
雖然早在 1800 年代,太平洋地區就出現過一系列
青、食物、治療和醫學)的節慶村。其他展示平台包 法國人再次將節慶與大溪地割讓給法國連結起來,試圖 會搭配第二拍和第四拍的強烈節奏(這被視為其音樂的
的「融合」實踐(將西方元素逐漸融入傳統音樂風格,
括書籍、郵政與攝影展、系列電影/短片,以及近期 維護其殖民者地位。在節慶期間,這種態度遭到大溪地 「招牌」元素),以獲得更流暢、有規律的重音節奏架
反之亦然),但大多屬於小規模、本地化,也少有人知,
的系列研討會。拉洛東加和薩摩亞的節慶以過往的節慶 活動的主導性反抗,使參與者將慶祝活動與傳統習俗聯 構。在紐西蘭毛利樂團 Moana 和 Moa Hunters,或牙威夷
但到了 1920 年代,國際上開始關注一種特定的音樂風
作為基礎逐漸擴展,認可身體藝術(tatau,見Րڡ 繫起來;這次的活動與大溪地接觸外在世界前的 heiva 十 式 Hoʻaikane 樂團風格等的音樂中,雷鬼節奏(加上稀落
格以及該音樂的發源地。引發討論的音樂風格出現在
TATTOOING)、文學藝術與當代太平洋藝術的重 分相似。heiva 經常被定義為娛樂,內容包含舞蹈、歌唱 夏威夷,由當地及北美的音樂家和作曲家共同開發。 的樂器編排)與豐富的旋律和聲結合,創造出一種巧妙
要性,因此得以納入對太平洋藝術現今與未來的肯定。 和運動賽事,也會贈送禮物以尊榮酋長(ariʻi)和貴賓。 而富創造力的音樂風格。斐濟音樂家科斯特洛(Danny
這涉及傳統夏威夷音樂元素的結合,包括人聲和樂器
問題不再是重新建立那些很可能消失的事物,而是 因此,heiva 成為殖民時期延續傳統節慶活動的場合,實 Rae Costello)也製作了其他著名的變化,結合卡利普索
的滑音,以及假音等人聲技巧的運用,配上既有的西
如何在踏入新時代之際,將藝術能量加以詮釋運用。藝 則是慶祝大溪地文化,而非慶祝法國帝國主義。 民歌(calypso)和南加勒比元素,1996 年推出《叢林行
方流行樂風格。從 1920 到 1950 年代,夏威夷音樂風
術節的價值在於建立強大的文化與政治身分認同,為藝 直到 1977 年法國接受大溪地語為官方語言,此節慶 走》(Jungle Walk)專輯,並由總部位於加州的毛伊西部
靡全球,夏威夷當地風格的音樂在歐洲、亞洲、北美
術注入生命力。如今,藝術已經牢牢植入當代太平洋文 的名字才不再是法國國慶日(即 La Bastille)。當時把名 唱片(West Maui Records)錄製。
和紐澳地區上演。
化之中,結果,這份理想事物―即節慶本身―被制 稱改為 Tiurai,也就是大溪地語的七月,讓此節慶與大 緊接其後,北美演奏家兼樂團團長丹尼(Martin 到了 1990 年代,澳洲樂團 Not Drowning, Waving 與
度化,其目標為保護並鼓勵太平洋的藝術與文化。—KS 溪地有更明顯的關聯。到了1986年正式以「Heiva」為名, 拉包爾(Rabaul)音樂家進行創新合作,推出 Tabaran 專
Denny)與當地顫音琴演奏家萊曼(Arthur Lyman)在夏
在意識形態上與七月和法國國慶日脫節,更重要的是脫 威夷開發出充滿異國情調的音樂風格,在國際上廣受歡 輯(1990),再加上以「世界音樂」類型推出多種非西
ɽήႀᒋືHeiva 離法語。 方音樂的行銷方式,多種跨文化音樂合作開始在太平洋
迎;雖流行時間較短,但絕對具有相當重要性,這波風
大溪地舞蹈節(Heiva i Tahiti)於每年七月舉行,節慶為 當代 heiva 始終著重於舞蹈,也包含各式各樣的ෂ 西部地區展開。這些合作主要是由西方音樂家促成,與
潮在 1950 年代末及 1960 年代初達到巔峰。1970 年代見
期兩周,慶祝的是橫跨 100 多年的大溪地藝術文化傳 ୕༶ਗᘩᒄTRADITIONAL SPORTS項目(舷外浮 證了夏威夷傳統音樂形式的重要復興,甚至被稱為夏威 原住民音樂家合作以製作出可能吸引西方消費者的傳統
統。它在過去經常與法國國慶日(La Fête Nationale 或 La 桿獨木舟、擲標槍、賽跑和舉重等)、生計活動和藝術 風格音樂。至今最著名的例子應該就是澳洲製作人考平
夷文藝復興的一部分。演奏名家如鬆鍵吉他手帕希努伊
Bastille)有所連結,模糊了節慶對大溪地藝術與身分認 比賽等。刺青藝術也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元素,而 marae (Anthony Copping)1997 年的專輯 Siva Pacifica,
(Gabby Pahinui)在本地與國際都頗享盛名,1990 年代
同的重要性。許多與 heiva 有關的事件都有傳統大溪地文 重現及 umu-ti 的戲劇性堆疊也十分關鍵。一般認為現今
以來,廣泛的復興運動確保了傳統音樂風格的延續。
化的歷史淵源,這些文化在上個世紀不斷變化,但這個 的 heiva 是由大溪地人打造,也是為了他們自己;它扮演
在 1980 年代,夏威夷音樂也發展出另一種獨特的
節慶的表現方式卻仍保持不變。過去 40 年間,三大事 傳遞大溪地文化價值的角色,這點在構成 heiva 的事件毫
件發生:marae(集會所)的重現、 umu-ti (過火)和刺青, 無疑問。結果,這項年度節慶有助於打造大溪地的身分
也牢牢生根於當今的政治與經濟說辭中。這些活動代表 認同,也為大溪地藝術文化的延續提供了最佳場合。—
的意義是,人們刻意創造了一種景觀,最終希望能向大 KS
溪地人介紹屬於他們的傳統遺產。
510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