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113

袖,並且透過長老(家戶長)會議亦絕不落公共事務。前所討論部落因居於同一行

                   政空間,但其公共事務的討論仍須與它部落居民共同討論之,故部落減併化方能
                   簡便公共事務的議決。
                        其次,因應部落的減併,傳統領域的劃分不應僅以部落為權益行使單位。南
                   澳鄉部落的空間流離域組織零碎化,使各部落的傳統領域無法一一與部落相對應,

                   而多數部落亦並不居於其傳統領域中。是以,傳統領域的劃分若以部落為劃分單
                   位,則要行使<原基法>同意事項迭生困難。前所討論昔時南澳鄉 Klesan 部落
                   群係以次流域群作為領域劃分,次流域群成員共享得以自然資源,則能減少因空
                   間流離與零碎化所產生的影響。

                        最後,傳統領域的劃分既不以部落作為權益行使單位,超部落組織的次領域
                   族群會議的設立即應作為部落會議的奧援。Klesan 部落群昔時即以次流域群作為
                   超部落組織,以作為共同防禦以及共同管理自然資源的聯盟。因此,部落不僅不
                   是孤立的,它與其他部落之間具有社會安全與自然資源上的連結。<原基法>以

                   部落作獨立自治單位,反倒容易使部落失去與其他部落之間的聯繫,並須獨自承
                   受其行使原住民族意願之後果。





                   參考書目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94,《高砂族調查書五》。台北:南天書局。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2011,《台灣原住民族系
                        統所屬之研究》。台北:原民會、南天。
                   李壬癸,1996,《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宜蘭縣政府。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1963,《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

                        研究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石磊、阮昌瑞、楊福發,1964,《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
                        究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光弘,1980,<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50:91-110。

                   林政民,2003,《和平溪口地區聚落與土地利用變遷》。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大偉、林益仁,2008,<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

                        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考古人類學刊》69:109-141。
                   宜蘭縣政府,1964,《宜蘭縣志卷一人民誌山地篇》。宜蘭:宜蘭縣政府。
                   森丑之助,1996,《台灣蕃族志》。台北:南天書局。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
                        光宣傳科。







                                                            109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