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108
溪出海口北方沖積平原,今稱漢本。澳花村於日治時期稱「大濁水社」,屬「台
北州蘇澳郡蕃地」。戰後,改為「台北縣蘇澳區南澳鄉」、「台北縣南澳鄉」等名
稱,於民國 1950 年宜蘭縣設縣後定名為「宜蘭縣南澳鄉」,大濁水社也更名為澳
花村。
如表 2 所示,日治時期大濁水社(今澳花村)由 S’ciq 族 Tosa 群之 Kmuyaw 社、
Bbukeykay 社與 Squliq 語群 Knhaqun 亞群之 Kbbu 社及 Klmwan 社四社所組成。
以下分述四社遷徙之歷程:
17
大正 10(1921)年, S’ciq 族 Tosa 群之 Kmuyaw 社一部由 Pasan Pihu 率領
10 戶先遷至 Qoyaw 台地(今和平南北溪匯流處東北方約 1235 公尺地),建 Qoyaw
社(宜蘭縣政府 1964:16)。大正 12(1923)年,在日警的勸誘以及因社內農
作物欠收與瘧疾流行等因素,Kmuyaw原社16戶遂在Takun Meykuey率領下東遷,
途經 Qoyaw 社,即領 Qoyaw 社人一齊遷至大濁水社(廖守臣 1984:244)。 同
年,同屬 S’ciq 族 Tosa 群之 Bbukeykay 社 10 戶 31 人在 Umin Lawa 率領下遷入大
18
濁水社, 與 Kmuyaw 人共同建社,仍稱 Kmuyaw 社(廖守臣 1984:244)。昭
和 5(1930)年 9 月 , 屬 Squliq 語群之 Knhaqul 亞群之 Kbubu 社 10 戶 57 人 、 Klmwan
社 26 戶 146 人遷入(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94:19-21)。自昭和 5(1930)年
9 月 1 日後,社名更改為「大濁水」社(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94:16)。
1912 年,大濁水便橋完工,日警隨即在大濁水設立駐在所,於此同時,因
交通的便利,開始引進資本進入和平溪口進行樟腦的採伐與製腦。1922 年,日
資台灣製腦株式會社開始於白來分(即今漢本)地區設灶製腦。當時引進腦丁多
19
為廣東系客家人。 和平溪口近山除了樟腦原料外,也蘊藏許多燒製木炭的木材。
自昭和 8(1933)年起,大濁水社也生產木炭,但是炭業工人則是由宜蘭舉家遷
來的閩南人。此外,日治時期也有製糖業、柴魚製造業等。日治時期移入的非原
住民人口係為資本家所需之技術性工人,幾乎佔了大濁水社人口之一半,因其生
計活動與大濁水社原住民有別(林政民 2003:62),因此,在日治時期大濁水社
雖有泰雅人、賽德克人、日人與漢人活動,但基本上卻是兩種不同的世界,日警
也分而治之,兩不相干。
戰後國府統治第三年(1947), Ryohen 社 6 戶遷入(林政民 2003:69), 1957
17
廖守臣(1984:244)考據為大正元年(1912),但根據森丑之助(1996:44-45)及臺北州警務
部編(1994:116、214)戶籍與人口資料,應係誤判。《宜蘭縣志卷二人民志山地篇》稱該 10
戶係於大正 13 年(1924)年遷至 Qoyaw 臺地(宜蘭縣政府 1964:16),亦為訛引。根據《高砂
族調查書》(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94:16)應係大正 10(1921)年 3 月。
18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理蕃誌稿)》第四卷中,大正 12(1923)年項下稱:「南澳與太
魯閣原住民之土地糾紛已獲得解決,2 月 14 日核准台北州蘇澳郡克牟有社 26 戶 122 人及巴波凱
凱社 31 戶 142 人遷往大濁水駐在所附近居住。」(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99a:360)但根據自蕃
地開發調查第一班(1932)所示,1929 年以前,大濁水社泰雅族人口僅 24-27 戶 119-120 人。而
廖守臣(1984)根據口述訪談與《宜蘭縣志卷二人民志山地篇》(宜蘭縣政府 1964:16)均稱
Bbukeykay 社遷入大濁水社亦僅 10 戶 31 人而非 31 戶 142 人。因此,本研究認為《理蕃志稿》
稱「巴波凱凱(Bbukeykay)社 31 戶 142 人先遷來大濁水分駐所附近建社」一事應為訛引。
19
唯這批腦丁於太平洋戰爭期間因樟腦原料砍伐殆盡與減產,大多被調至太平山採集作為軍需品
的檜木油(林政民 2003:65)。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