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105

Kngayang 社、Kbbu 社與 Klmwan 社。第二種建構方式,則是因應各群體陸續遷

                   入,而與該地區的原有的 gaga 組織合併成為一個部落。如 Mnibu 群即與 Knhakul
                   群合併建立 Rgyax、Haga-paris 與 Tblaq 等三個部落,而最晚遷入 Klesan 流域的
                   Tosa 群,除自建 Kmuyaw 社與 Bbukeykay 社外,部分亦併入 Mb’ala 群所建立的
                   Ryohen 與 Kinus 社。因此,Klesan 流域群一個部落中,因為同時可能存在不同的
                   gaga 組織﹙見表 1﹚,因此而衍生出部落領袖(mraho qalan),在其下有各個 gaga

                   首領(mlahan gaga)。部落領袖之職權係部落對外交涉的全權代表,也是對內各
                   gaga 組織之間的調人,但是他並不干涉各 gaga 組織的內部事務。各 gaga 組織
                   內部事務則由 gaga 首領綜理,主要之職權為掌習慣法律的執行權,如律法、祭

                   祀、司管曆法等(李亦園等  1963:121)。

                                     表 1:Klesan 流域群傳統部落 gaga 組織數表

                                               傳統部落                    包含 gaga 數
                                    Pyahaw                                  4
                                    Knyang(包括 kngayang)                     5
                                    Kbbu(包括 klmwan)                         7
                                    Kmuyaw                                  1
                                    Bbukeykay                               2
                                    Rgyax                                   2
                                    Haga-paris                              3
                                    Tblaq                                   3
                                    Gugut                                   1
                                    Kinus                                   1
                                    Ryohen                                  3
                                    Tlangan(buta)                           1
                                    Tpihan                                  1
                                    Btunux                                  1
                                    Kngungu(1926 年以後)                       5
                                         資料來源:李亦園等(1963:122)。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因對山地富源的覬覦而以國家力量侵入泰雅族 klesan 流
                   域,其後實施之集團移住政策,以勸誘或脅迫的方式,自 1912 年迄 1938 年,展
                   開了一段遷移的歷史。戰後,國府為達「山地平地化」的政策目標,延續日治時
                   期的移住政策,使得 Klesan 流域群在 60 年間(1912~1968)逐一遷徙至鄰近淺
                   山地區。1952 年,遷徙 Buta 社至今武塔與金岳二村;1957 年,Ryohen 社人 45

                   戶 260 人遷至金岳村,少部分則遷至澳花村;1963 年,遷 Haga-paris 至武塔村
                   溫泉巷;1960 年迄 1964 年 7 月,遷 Knyang 社至今金洋村。










                                                            10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