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102

村落內部的公共事務難以部落自決行之,而對於<原基法>同意事項,以部落作

                   為行使意願表示機制的單位,依下文對南澳鄉各村落中部落組成及其族群空間的
                   分析,則難免不予人產生疑慮。


                   貳、研究過程

                                                       3
                   一、        Klesan 流域傳統部落組織
                        南澳,古泰雅語稱「llyung Klesan」,即 Klesan 流域群之意。依據系譜推算,
                   Klesan 流域群泰雅族(Tayal)這幾個亞群自 260 年前陸續遷入 klesan 地區,並在長

                   期混合居住後,在心理上已建立我群(we group)的觀念,並形成「klesan 流域
                   同盟」關係,因此李亦園等認為南澳泰雅人實已形成特別的族群,故在其著作中
                   稱「南澳泰雅人」(李亦園等  1963:8)。 最早遷入和平溪上游定居的年代,大約
                   在公元 1754 年,距今約 260 年;而賽德克族(S’ciq)則最晚才遷入和平溪中游定

                   居,約在公元 1820-1850 年之間,距今約 160-190 年之間(引自李壬癸  1996:
                   44-47)。最先遷入 Klesan 流域的是 Tayal 族 C’oli 語群的 Mnibu 亞群,其次才是
                   Tayal 族 Squliq 語群 Knhaqul 亞群與 C’oli 群的 Mb’ala 亞群,最後遷入者為東 S’ciq
                   族的 Tosa 人。

                        據森丑之助(1996:19) 於            1899 年的調查,Klesan 流域群計有 15 個部落,
                   4                                 5
                    依所居流域之不同分為上南澳蕃(Yatuh Klesan)七社及下南澳蕃(Hogan Klesan)
                   八社。分布於和平北溪部分計有七社,依序為:Pyahaw、Knyang、Kngayang、
                   Kbbu、Klmwan、Kmuyaw、Bbukeykay,合稱上南澳蕃七社;分布於南澳南溪及

                   布蕭丸溪(和平北溪支流)流域之部落計有:Tlangan(Buta)、 Tpihan、Tblaq、
                   Krgyah、Ryohen、Gugut、Kinus、Haga-paris 等八社,合稱下南澳蕃八社(李亦
                   園等  1963:11)。 這幾個族群經過長時間的混居之後,為分配漁獵場與共同防禦
                   環伺 Klesan 流域群四周之敵群,而產生「Klesan 流域同盟」組織(qutux  llyung

                   Klesan)。在 Klesan 流域同盟下又分成三個次級流域同盟:Mkkwang 流域同盟
                                              6
                                                                                              7
                   (qutux llyung Mkkwang) 、Tnbunan 流域同盟(qutux llyung Tnbunan) 、Buta
                                                  8
                   流域同盟(qutux llyung Buta) (李亦園等 1963:154-155)。






                   3 拼音系統採用 2003 年教育部審議,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擬議之羅馬拼音「原住民族語言書寫
                   系統」,為便與英語區別,以 Times New Roman 斜體字標示之,英語則以正體字標示之。
                   4
                    李亦園等(1963:11、123、127)認為森丑之助所載 15 社僅能視為 13 社,因 Kngayang 與 Klmwan
                   社分別依附於母社 Knyang 與 Kbubu 社,其社雖自成一個 gaga 組織,但並不脫離原有部落的組
                   織,仍接受母社之部落領袖所統轄。
                   5
                    本研究所稱「蕃」係依所引文獻原有記載,因其具有原歷史脈絡意義,故不予更改,以下同。
                   6
                    「Mkkwang」係 Pyahaw 社之別稱,係山陰處之意,因 Pyahaw 社即位於南湖大山東面山陰處,
                   故稱之。該次級流域同盟包括 Pyahaw、Kmuyaw、Bbukeykay、Knyang 及 Kbubu 五社。
                   7
                    包括 Ryohen、Gugut、Kinus、Krgyah、Haga-paris 及 Tblaq 六社。
                   8
                    包括 Tlangan、Tpihan 及 Btunux 三社。


                                                            98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