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5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85
巴黎協議,今年的主題是為地球植樹,未來這五年要在全球新栽植 78 一棵樹,
我覺得這也是數字上在呼攏大家,但是重點是為什麼要種樹?這裡提到二氧化碳、
PM2.5、PM10 幫助我們對抗物種喪失問題,但是重點是最後這一句,樹木幫助
社區維持生計,為其提供食物、能源和收入。為什麼可以?如果不從混農林業的
角度來看,你種樹真的可以得到這些功能嗎?那是不太可能。我們看看國內的部
分,其實台灣很早以前就有這樣的東西,只是現在被忽略掉。從 1918 年日治時
期就有「混農林獎勵規則」;那 1913 年訂定「混農林造成獎勵規程準則」;國民
政府在民國 48 年定這個方針的時候提到:適於混農林地區,推行混農林作業,
這個在文獻都可以找到,但是現在法律變成告訴我們說:林業用地是屬於林業使
用,禁止林地農用,造成非常多的困境,剛剛主講人最後有提到。
那我們檢討一下什麼是農業、什麼是林業。林業的林產物有兩種,但現在都
重視在竹木才叫做林業,即使副產物有這麼多:樹皮、樹枝、種實等等的,這個
在大陸的林業經濟都算在裡面,所以我們也希望林業經濟不要只限制在林木生
產。
那時間已經到了,最後我們看最後幾張。這個是在報上有報導過的,混林農
業示範區 18 年生的銀杏林在茶園裡面已經變成非常好的生態景點。我們過去也
曾希望在高山地區已經被農民或後來的營利人種的這些地方,能夠在茶園裡面有
些造林的動作,確保它的環境。實際上已經有,我們在廬山看到這樣的環境,在
平的地方種茶、坡度大的就種樹,大家都可以接受。檳榔園也一樣,甚至果樹園,
或這種草生栽培,也混植這些銀杏樹,這個在未來一定是可以達到五公尺高。
所以我們提到說,要面對環境變遷跟糧食危機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結合農業與
森林生態系的混和農林業,那這是可以做得到的。最近世界上也在推展所謂「食
物森林」的倡議,就是希望可以仿效天然森林的環境,有一些農法就是希望能夠
在這樣的環境裡面,不是只有看到林木,可以看到整個生態系裡面能夠提供我們
什麼樣的方式。森林結合農業、生態結合生產,這些都是技術上可行的,我們台
灣部份,烏心石混植愛玉子,這個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未來我們希望不是傳統
上大家可以吃飽就好,我們希望在林下可以提供經濟誘因,能更讓我們在山村的
居民生活可以改善,所以有更多不同的混植植物可以進來,像是高價的松露還有
一些藥材,這麼多,它不會影響到作物的生產,也不會影響水土保持,這些可以
供大家選擇。如果將來生態旅遊有點浮濫了,我們可以把森林的心靈療癒放進來,
像最後幾張圖片,毫無保護高山的林帶農業是令人沒有辦法接受的;只顧它的短
暫利益、沒有顧慮水土保育;在地狹人稠的台灣,我們眾多的人不可能全部聚集
在平地,那山地怎麼辦?妥慎的規劃、合理的利用山林其實不是我們的權利而是
我們的責任!因為大家要活下去。
以上我的與談到這裡,謝謝!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