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2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372

境。其中,泰雅族的司馬庫斯部落和石磊部落可以說是兩個經典的例子。

                        尖石鄉鄉是一個位於北台灣的山區的原住民鄉,全鄉人口約為 9000 人,其
                   中 87%為泰雅族籍,在行政分作七個村,而若從流域觀之,一道由西南到東北走
                   向的山脈將本村切成兩個流域,兩個流域中的水系分別注入台灣西部的兩條主要
                   河川,而這兩個流域在習慣分別被稱為「前山」和「後山」。雖然「前山」、「後

                   山」並非正式的官方稱呼,但是卻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習慣用來指涉鄉中的這兩
                   個區域。和「後山」相比,「前山」和殖民者接觸的較早開始,在清治末期的「開
                   山撫番」的軍事行動紀錄中,即記載有清朝政府武力攻打本鄉「前山」部落以及
                   遭遇反抗的事件(許毓良,2007:87)。由於「前山」和近山地區因樟腦開採和集

                   散木材的客家城鎮較為接近,日治時期對族人進行政治控制、教育、經濟交換的
                   重心也設在此區域內。到了戰後,鄉公所、派出所、國中也設置於此,而 1950
                   年代政府開始於「前山」煤礦、設置林務局伐木林場,引進外地工人,更使此區
                   域中鄰近這些設施的河谷地帶,一度發展出具商店、餐廳、甚至露天電影院的商

                   業街道。雖然這商業街道在 1960 年代因颱風造成洪水而幾乎被摧毀殆盡,重建
                   後的鄉公所以及相對於「後山」較多的公共設施投入,以及它連接「後山」與平
                   地城鎮的地理位置,都使得「前山」持續作為本鄉的官方政治、經濟活動的重心
                   (官大偉  2013)。

                        在單線演化的發展論述下,「前山」和「後山」呈現出的是一組「較發展」
                   與「較不發展」或是「較進步」與「較落後」的對比,但在 1990 年代之後,隨
                   著多元文化觀點在台灣社會浮現並日趨成熟、原住民族運動的努力與成就,以及
                   政府對於保存維護原住民文化的預算與計畫投入,「後山」的一些部落成功的建

                   立了以社區為基礎之生態觀光、文化觀光,乃至於有機農業等發展模式(  顏愛靜、
                   孫稚堤,2008、Tang and Tang 2010、顏愛靜、傅小芝、何欣芳,2011)。在新的
                   論述中,相對於「充滿自信並保留了泰雅族文化」的「後山」,「前山」成為是「失
                   去了原真性而面臨了嚴重文化流失問題的地區」(Stainton 1999)。

                       過去被視為較進步的「前山」,今天正面臨著外來資本湧入造成的土地流失難
                   題(官大偉  2013),而「後山」的發展模式,卻展現出以社區為基礎,掌握生產
                   過程,以及利益分配方式之權力的可能性,雖然所有的發展經驗也無法完全移植
                   複製,但為什麼像是石磊、司馬庫斯這樣的部落可以走出不同於單線演化發展論

                   述的模式,這和部落的哪些條件有關?它們對於發展的想像又可以有什麼樣的啟
                   發?我們又應該如何制度性的支持這樣的發展方向,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
                   3.  石磊部落的自然農業
                        雖然自殖民接觸以來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對泰雅族人傳統土地知識的實踐

                   產生很大的衝擊,特別是集村、定耕和國家的土地控制已經使得族人無法按照過
                   去遷移的邏輯進行大規模的跨流域移動,而流域中游耕也因為保留地的圍限和私
                   有化而難以施作,農業更因為經濟作物的引進而從生計作物的種植轉變為商品生
                   產的邏輯,但是這一些鉅觀可見的變化,並不表示原住民的生態知識就完全消
                   失。







                                                            368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