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8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368
一、前言: 原住民族發展和國土空間的關係
所有像台灣這樣的墾殖國家中,往往都有一段從原住民族手上不當收奪土地
的晦暗歷史,而原住民族就是「國土」之所以為「國土」的第一個犧牲者(官大
偉 2011),儘管歷史不能重來,但如何面對這段歷史,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高度。
重新檢視土地的歷史、承認並尊重原住民族和土地之間的關係,除了是修復歷史
過程中的不正義,對於整體國家而言,也是藉以重新思考應有之人地關係、環境
倫理與發展哲學的契機。考古學者劉益昌(2013)在一篇批判台灣主流的國土觀
念缺乏歷史深度的文章中,就曾指出:
「假若沒有深厚的文化作為自信的基礎,不可能面對自己居住跟存在
的土地;人和土地的關係是環境倫理的基本觀念……只有瞭解自己的土地,
和生長在這塊土地的文化,加上孕育文化的時間所組成的歷史,才有自己
的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才能體會人和環境以及土地間的關係,
才能體會相處的道理,才有環境倫理」。
澳洲地理學者 Howitt (2010)在檢視歷史中墾殖國家的殖民土地敘事後,展望
未來,呼籲提出新的國土論述。所謂新的國土論述,是一種改變舊有建立在殖民
敘事上之國土論述的力量,它是讓原住民族在國土的歷史和當下現身,並消除主
流國土論述中對於原住民族生活地區的文化偏見和負面地理想像,讓原住民族與
非原住民對於土地的觀點能夠共存。因此,原住民對於生活空間的理解和詮釋,
必須成為國土論述中當下國土意義的一部分,成為當下空間實踐的一部份,而這
樣的空間實踐的最高意義,是要從原住民族和土地的關係和經驗,啟發主流社會
去找回人地互相歸屬感—亦即人因土地而存在、土地因人而產生意義的認知,召
喚主流社會族群對於土地的重新認識和思考。由此來看,原住民族發展和國土空
間的關係,就不應只是為了維持主流社會的發展模式而由原住民族和原住民族地
區作出特別犧牲,而應是具啟發主流社會重新去檢討整個國家的土地、環境與發
展政策的積極作用。
基於以上想法,在回顧原住民族經常遭遇之國土計畫相關問題後,本論文將
以兩個泰雅族部落的發展經驗為例,分析現今原住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
空間特性與發展需求,並進探討基於這些空間特性與發展需求所應有的部門計畫
與實質計畫內容,進而提出在《國土計畫法》已經通過的新局下,對《國土計畫
法》與《原住民族基本法》之銜接的建議。
二、原住民族經常遭遇之國土計畫相關問題
本研究計整理出以下原住民族和國家之間土地自然資源管理產生的爭議案
例如下表所示,並在圖中顯示它們的分布: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