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1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371
累積了豐富的適應環境的經驗和知識。泰雅族祖先過去擴張遷移的方式,經常是
在是越過山脊之後,下到河谷中河流交會之處,在此建立部落,然後再沿支流向
上游建立新的部落(官大偉,2013),一個一個部落,隨著遷移的家族系譜、不
同時期遷入合併的新家族、以及婚嫁產生的關係網絡,逐漸在流域中擴展為血緣
和地域關係交織組成、具有我群認同的部落群。在這個過程中,山脊、河流就是
泰雅地理世界展開的座標軸線。
泰雅族的社會在一個個由河流和山脊展開的流域之中,形成具分享機制或共
擔罪罰、攻守義務的社會範疇,這些社會範疇包括:qutux niqan(共食團體,通常
是在一個聚落中較親近的家族所組成)、galang(聚落,其中可包含數個共食團體)、
q’yunan(由數個聚落所組的聚落群共享的獵場)、qutux llyung(流域同盟,可以是
不同聚落群所組成),這些社會範疇的形成,一方面有流域作為它的物質空間基
礎(水、土地、獵物等資源的利用與維護),另一方面則有賴於屬於其中的人們
共享和共同實踐的 gaga(由祖靈信仰所支持的規範)所維持的關係。在不同的
物質空間中,若人們能共同遵守一套 gaga,則可以創造、維持和物質空間相對
應的社會空間,也就是創造、維持一個社會關係的範疇;作為一種觀念,gaga
因被共同遵守、執行而得以實踐,而它被共同遵守、執行的基礎是建立在共享的
2
資源之流、血緣之流,以及語言之流的 lmuhuw(流動、穿越) 之上。除了河流展
開的平面之外,山脊的延伸則使泰雅族的部落分佈在不同的高度之間,隨著高度
的變化,土地的使用包含了獵場、漁場、遊耕地的區別,同樣受到 gaga 的規範。
換言之,這是一個社會範疇和地理空間相互鑲嵌的社會生態系統。
泰雅族傳統土地利用的邏輯,包括「流域間透過遷移和分散居住減低對土地
的壓力」和「流域中遊耕使土地得以恢復地力」,以及「在單一土地上的耕作過
程依照細微地形變化進行動態的耕作策略調適」等幾種土地利用的手段,從時間
的角度來看,這些手段是展現在「數十年甚至百年才會進行的遷移」、「十餘年
完成循環的移耕」、「一年之中的土地耕作」等不同長度的時間週期中;從空間
的角度度來看,這些不同的空間尺度中的土地利用手段相互扣連,形成多層動態
而有序的空間管理策略。
2. 殖民接觸後區域經驗的差異
本論文所欲探討的兩個案例,是新竹縣尖石鄉的石磊部落跟司馬庫斯部落,
這兩個部落都屬於在慣稱上被稱為尖石「後山」地區。台灣有許多地方被稱為「後
山」,所謂的「後山」指涉的往往不只是地理位置上,而是歷史經驗上的一種相
對性,相對於「前」,「後」意味著較晚接觸的、較次要的、較「不進步」的,在
發展歷程中,「後山」是被忽略、邊陲而資源匱乏的地區,但其遺世獨立而未被
現代「污染」的意象,卻也有可能在生態觀光、異文化觀光中成為一種資源,或
者因為對於生態資源的掌握和社會網絡的運用而有了新的契機,改變其原本的處
2
Lmuhuw 在泰雅語中原指穿越、流動之動作,但作為名詞則指涉特有的古調吟唱形式,這樣的
古調紀錄了祖先遷移的路線,也饒富比喻的技巧,它顯示了符號和所指之間、知識和語言之間、
血緣和遷移路線之間、世代和世代之間多重穿越流動的哲學(參見官大偉 2013)。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