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4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374
包括透過微生物的培養,改變土壤的性質,維護作物的生長環境的方式,於是族
人乃需藉由過去對於部落周遭較肥沃適耕的土壤的認識,採集土壤進行微生物培
養;此外,由於不使用強力的化學殺蟲劑,保留田間的雜草、種植特定刺激性的
物種,都有助於減少作物的蟲害,而不再使用化肥後的地力調節,更需要藉由數
種作物輪耕來達成,同時也更需要配合不同土壤的性質,種植不同作物(官大偉
等 2012)。這樣的轉變,顯示了族人一方面為市場生產商品,另一方面在新的條
件機會下,為掌握農業生產中之更多權力,也必須重新適應環境特性的過程。
如上所述,從 Quri 部落開始的自然農法,已經影響鄰近的幾個部落族人起
而效法,在筆者的觀察中,看到了當耕作方式的控制權從農藥商、肥料行解放出
來重新回到部落族人的手上之後,傳統農業中的社會集體性也重新的浮現。一份
對採用自然農法的十餘個農場和農戶的調查訪問(官大偉等 2012)顯示,透過
教會、家族等網絡,族人試誤學習所研發出來的除蟲劑、營養劑的技術在這些農
場之間傳遞、分享,除了農法技術之外,這些農戶和農場之間也分享資材以及銷
售的管道(參見表 1 及圖 13)。這使得自然「農法」不再僅是一種生產作物的技
術,而是成為包含了生產、銷售,以及農民間之支持系統的自然「農業」。
在部落中長期存在著各種社會關係網絡,從傳統社會中的家族關係,到戰後
傳入的基督宗教在部落形成之教友、教會間的關係,甚或是現代國家政治下的選
舉派系的政治利益關係,幾種關係的網絡並且互相有所重疊。傳統上血緣、地域
的關連是構成社會組織的基礎,而社會組織和勞動力的配置、投入生產的方式,
以及資源使用維護的規範,也都有所對應,對於規範的遵守又與信仰價值體系相
扣。在現代性的農業生產中,土地私有化,以及市場的農藥商、肥料行等力量,
切割傳統社會中血緣、政治、信仰和農業生產之間的關連,然而因為不再全然依
賴掌控在他人手上之現代性農業知識,部落族人得以循著在地的家族、信仰等社
會網絡,組織新的生產和銷售的過程。
表 2 尖石鄉前後山因自然農法而形成的合作網絡
祝福有 豐收農 羅慶郎 石磊自 黃月美 多加農 以琳農 林程詳 斯馬庫 愛加倍 其他農
機農場 場 自然農 然農家 場 場 (江 斯有機 農場 場/農戶
場 玉金) 農場
農地地點 梅花 石 磊 、 石磊 石磊 石磊 抬耀 石 磊 、 帛那外 新光 梅花
平 論 抬耀
文 、 馬
里 光 、
下 文
光 、 宇
老
部落內
農 祝 開放參 水田
事 福 觀 、田埔
技 石磊金
跨部 農
術 曲媽
落 場 羅傳 開放參
分 媽、石
道 觀
享 磊哈告
農場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