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9 - 第一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369

證明標章保護原住民工藝品之功能:以美國 IACA 經驗為例




                                                         李崇僖




               壹、        原住民工藝創作保護之重要性



                    廣義的原住民文化財產權,可以指涉原住民所有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而文
               化遺產之內容可包括原住民族無形的傳統知識(例如對生態資源之利用知識),以及音
               樂舞蹈等文化表現形式。但從法律保護的角度而言,文化遺產之有形性或無形性在保護
               方式之選擇上有相當大的差別,無形的文化遺產特別容易面臨流失的危機,因此必須透
               過族群教育、耆老口述記錄等方式加以保存,而有形的文化遺產則適合由文化資產保存

               法這類的法律加以保護。而我國目前制定的「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其保
               護範圍是包括有形與無形的成分,因為有音樂舞蹈,也有雕塑、圖案、紡織等。因此,
               本文所討論的工藝創作保護問題,並非該條例所欲處理問題之全部,僅是一個較具有經

               濟意義的面向而已。在此前提下,本文所介紹之美國相關立法,也並不等同於我國的保
               護條例,兩者在保護方式與目的上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本文針對工藝創作保護加以討論之主因就在於該項傳統文化不僅有其精神層次上
               之意義,同時亦常有經濟面向上之作用。傳統工藝品之製作原本對於原住民族而言具有

               精神上或生活上之重要功能,而在當代藝術商品化與觀光消費的刺激下,傳統工藝品則
               又成為各國原住民族家庭的重要副業,因為原住民工藝品所呈現的原始、素樸風格,總
               能在市場上吸引不少認同者。而在原住民部落大多就業困難的情形下,自給自足又能承
               繼先人傳統的工藝創作就成了原住民家庭的優先選擇。此外,有些原住民族在傳統上有

               匠師特別專長於手工藝品創作,乃屬於專業的傳統承繼者(在社群成員分工比較完整的
               進步農業社會中特別常見),而手工藝品市場也就成為其唯一的經濟來源。相較於其他
               文化遺產,工藝創作是對當代原住民族來說最直接影響其經濟收益的文化遺產,也是最
               需要被創設文化財產權的項目,因為傳統工藝創作被抄襲常是攸關原住民家庭收入或工

               藝專業者生計的大事。

                    事實上原住民族傳統工藝創作被外界抄襲利用已是常態,且造成原住民家庭大量的
               經濟利潤損失。單以美國印地安人之情形為例,根據一份 2005 年出版的官方報告顯示,

               從 1990 年「印地安藝術與工藝法」修法以來,國外進口或美國境內仿冒的印地安工藝
                                                                       1
               品所侵蝕的市場價值,已經累積高達四億至五億美金 。此種大量製造的仿冒品,不僅

               1
                  U.  S.  Dep.  Of  Interior,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  Indian  Arts  and  Crafts:  A  Case  of  Misrepresentation
                 (2005).  轉引自 Roberto Iraola, The Civil and Criminal Penalty Provisions of the Indian Arts and Crafts Act of
                 1990, 36 Cumberland Law Review 294 (2006).

                                                           365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