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0 - 第一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370

侵蝕印地安人的經濟利潤,其粗糙的品質更損及文化認同與尊嚴。根據學者研究指出,
                                                                    2
               這些大量的仿冒品充斥市場,造成了以下四個問題 :

                    (一)  仿冒品剝奪印地安藝術工作者之經濟基礎,導致其無法謀生。因為仿冒品
                           便宜,且到處可以買到(例如旅館之禮品店,路邊的攤位);

                    (二)  仿冒品可能導致文化滅絕,若印地安藝術家被逐出市場,則印地安文化與

                           技藝將永遠消失。

                    (三)  仿冒品使消費者對印地安藝術產業的信賴消失,因為真假難辨,將降低消
                           費者之購買意願,導致市場萎縮。


                    (四)  仿冒品對手工藝品所代表的印地安文化造成傷害,印地安藝術工作者多以
                           手工製造,選用適當而罕見的材料,並耗費相當時間使其臻於完美。仿冒品
                           通常使用劣等材料且大量生產,將導致文化上的誤導,破壞原住民對其自身
                           文化之信仰與認同。


                    然而如何杜絕這些仿冒品卻一直是個難題。首先這些工藝創作一旦係沿襲於傳統形
               式,則無法獲得著作權的保護,因此無法主張仿冒者為侵權。另一方面,這些原住民家
               庭多半不會想到去申請商標註冊(亦不堪負擔相關成本),且以族群為申請單位亦會面

               臨現實法令上的權利資格問題,因此亦無法透過商標方式保護。在此背景下,美國國會
               乃制定了「印地安藝術與工藝法」(Indian Arts and Crafts Act,以下簡稱 IACA)希望建立
               特殊的保護制度。該法律之設計構想為何,實際運作經驗又能收多少成效,此皆為本文
               所希望探討者。


                    雖然本文以證明標章為題,但限於篇幅而以分析美國 IACA 之法制經驗為主,至於
               紐西蘭、澳洲以及巴拿馬等其他國家亦有透過證明標章保護原住民工藝品之例,則有待
               另文加以論析。正因如此,本文之論述內容在政策應用層面上有其侷限性,不能作為理
               解證明標章與原住民工藝品保護之全部面向,合先述明。





               貳、        美國「印地安藝術與工藝法」之法制經驗



               一、        法律之制訂背景與內容

                    早在十九世紀中葉,美國西部就已建立廣大的印地安保留區,避免其遭受白人之侵
               擾。暫且不論印地安保留區政策背後的種種政治考量與結果,至少為因應印地安保留區

               之治理需求,在美國法律體系中已逐漸發展出完整的印地安法體系,其中涉及土地利



               2   Jennie D. Woltz, The Economics of Cultural Misrepresentation: How Should the Indian Arts and Crafts Act of
                 1990 Be Marketed? , 17 F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Winter 455-457
                 (2007).

                                                           366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