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34

表 3:泰雅語中指涉社會範疇與空間的字彙以及它們和河流的關係

                    泰雅語中的字彙            意涵                             和河流的關係
                    Kinholan           出生地                            沿河流遷移過程中產生
                    Qutux niqan        一起分享食物的共食團體(有必須                食物的生產和河流有關(如前述之
                                       遵守之共食的 gaga)                   捕魚、狩獵與耕作) / niqan  則是以
                                                                      親屬關係為基礎所形成
                    Qutux qalang       居住在同一聚落(有必須遵守的部                沿河流和支流建立
                                       落內之共同的 gaga)
                    Q’yunan            部落群的共同獵場,存放資源的地                通常以流域(或子流域)為範圍
                                       方(有必需遵守照顧獵場的 gaga)
                    Qutux llyung       一起分享一條河流的一群人(有必                共享河流和支流的一個部落群  /
                                       需遵守的分享一條河流的 gaga)              共享上游和下游的不同部落群

                   資料來源:  修改自 Kuan(2009:163)



























                                  圖 4:  在流域中因共守不同層次的 gaga 而形成的不同社會範疇
                                              資料來源:  修改自 Kuan(2009:163)



                       根據泰雅族耆老也是文化研究者—黑帶巴彥的分類,泰雅族有小遷移和大遷移兩種模式(黑
                   帶巴彥,2013),這樣的分類解釋了遷移和土地承載力之間的關係。所謂的大遷移,是指從一個
                   流域擴散到另一個流域,而進行大遷移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流域內的土地已不敷遊耕使用(黑帶

                   巴彥,2013)。大遷移是形成上述以流域為空間單位之亞群認同的開始。林益仁(2013)則指出
                   分散居住的方式可降低土地承載的壓力,並指出由於遷移並非幾個家族離開,其他家族留在原居
                   地,而是每個家族都會有部份人共同參與遷移,因此在原居地所遵守的規範,到了新居地同樣也
                   可以被延續執行與遵守。換言之,泰雅族人在降低土地承載壓力/尋求新的可利用土地的同時,

                   會透過社會性的作法  (參與遷移成員的組成),來維持其原有的社會約束力,這樣的遷移,既是
                   一種人在環境中尋求最適生存方式的文化適應,也是一種生態知識的展現。









                                                            30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