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44
做成環形草冠戴在頭部並且以枝葉蓋住遮避耳部及臉部側面,再以輕踏躡足的步
伐走過。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開墾土地若不慎逾越靈地耕作,祖靈域的祖靈會
顯靈斥責或透過夢境警示,在部落的傳統領域規劃上,依世襲慣習只要是農神區
域或部落周遭的溝澗河域均編入祖靈域,祖靈域在信念上的規範歸屬聖域,因此
傳統的概念裡祖靈域歸世代祖先擁有與管理。
參、從部落地質學與民族植物學瞭解自然農法中生態和諧的意義
排灣族部落傳統農法中,前提是將「農耕地」擬人化,而將「農耕地」擬
人化的實際具體作為,首先是給予每一塊土地「命名」,再就是依農地土地的性
質選擇適合的作物種植,最重要的概念是「體貼土地」的管理方式,這種彷彿體
貼人生命的經營模式又細分為二種信念:一是讓土地依體質輪流休息也就是採農
地輪耕制;二是不要深墾造成土地受傷,也就是保持土壤原有的生態和能量。本
章節所探討的焦點是在闡述有關從部落傳統的地質學知識與部落農作植物學知
識的連結與對話,透過地質特性的瞭解及作物特性的熟悉,排灣族人發展出土地
與作物和諧共存的密碼與法則,而這項傳統知識就是排灣族古農業文明的水準與
指標,茲將該項知識的內涵解析如下:
Vuculj 排灣族人將農耕地的土質與農作上的利用依優劣排序分述:
ㄧ、sariqesiqesiq 頁岩土:
在傳統的農作土地選擇上,列為質性最佳的土質,泥土質性為鬆 軟且排水
性佳,頁岩土區大抵上地理位置均屬中高海拔區的農耕地,除不適水芋及菸草
外,其餘各種農作物都適宜種植。
二、kuvulj 黃(紅)土:
傳統的旱地作物除水性作物外均適宜種植但作物生長情形及產出的品質較
sariqesiqesiq 頁岩土地區的生長情形及品質為劣。kuvulj 黃(紅)土區域大抵上其地
質生態環境都偏向低海拔以下地質及丘陵地。
三、vudavudas 砂質地:
傳統農耕中的 vudavudas 沙質地均地處河床兩岸的沖積砂質,該地區因位處
汛期洪泛區及乾旱季節的風沙乾枯地,因此為短期季節性單一作物的耕作區,如
豆類作物,冬季的乾旱季節及豪雨颱 風季節作物都無法順利生長,在低海拔區
因作物生長較快速,因而小米及地瓜及豆類的種植較常見,深山區因溫度較低作
物生長期較長,故通常收成須看天和運勢。
四、djesu 濕地:
高山帶的生態系中,在傳統領域的農耕區裡溝澗的兩旁地帶,容易形成濕地
或山巒環繞的大小盆地則也在自然條件下常是終年積水的潮區濕地,濕地不宜種
植旱地作物,故種植利用的條件較低,Vuculj 排灣族在傳統的農業耕作中僅種植
二種水性作物就是 menavung 菸草和 savaljung 水芋類等。
五、qirang 岩礫地:
南台灣高山溫帶至低海拔亞熱帶地區,傳統上均屬 Vuculj 排灣族各部落的
傳統領域,然而這個地區的面積狹窄且三面環海,不過天然的地質現象比較多
元,因此從中海拔到低海拔區常出現小區塊的岩礫地帶,部落農耕區亦常見此類
之地質特性,此種地區的地理環境較一般區域乾燥,尤其當日照升起照射後,因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