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3 - 第一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43
生態保育、在地發展與遷村:山林守護在西魯凱的實踐經驗
*
台邦.撒沙勒、裴家騏、盧道杰、柯文福、賴正杰
摘要
在去(2009)年莫拉克風災中,屏東縣災情嚴重,魯凱族聚居的霧台鄉更是首當其
衝,總計八個部落中有五個部落面臨遷村的命運,這個事實不僅造成西魯凱群社會文化
的急遽動盪,甚且可能導致魯凱族崩解的危機。近來,極端氣候對原住民族的文化永續
及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衝擊,因此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議題。許多研究顯示,部落
重建或遷村的討論,不僅需要考量族人生命財產的安全與國土的復育,更需要顧及文化
的傳承、部落社會的完整與族人發展的意願。我們認為現階段,維持族人與鄉土的連結,
甚而讓族人直接參與相關的大地和自然資源復育的工作,並在過程中醞釀符合各界期待
的山林方案,才是災後重建工作能否有效推展的關鍵。基於這樣的觀點,本計畫在霧台
鄉公所協助之下,召募並雇用了 18 位在地族人接受培力,擔任山林巡守員的角色,執
行部落周邊及傳統領域的巡護及監測作業。總計在過去近一年的時間裡,山林巡守隊進
行了 187 次(日間 182 次、夜間 5 次)短程的部落周邊巡守和 4 次長程的傳統領域巡守
工作。過程中,巡守隊員除了標定許多傳統文化載點、重要野生動植物位置以及風災後
造成的崩塌地點之外,還舉發了 5 起重大的林木採伐違法及異常事件。事實展現,以在
地族人為主體的山林巡守所產生的效益,除了巡護、記錄與監測山林資源並提供科學性
資訊之外,還可發揮強化在地警政、防災和水土保持等相關業務的功能。本計畫由原住
民族委員會及鄉公所主導,有別於過去由林務單位、國家公園或其他生態環境治理機關
推動的方案,不僅展現其族群特色,更凸顯共管機制在地方實踐的可行性。本研究發現,
傳統知識的引進,部落實務能力的建構、中高階管理人才的培育、各公部門間的合作協
商、專業團隊的輔導、部落,以及族人的支持和加盟,都將是原住民族山林守護制度常
態化運作的關鍵議題。
關鍵字:莫拉克風災、民族發展、遷村、山林守護、共管機制、傳統領域
*
除第一作者,其他作者按順序分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
暨資源系助理教授、大仁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進修院校二專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研究生。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