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6 - 第一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46
流成的山腳沖積帶,在行政區域上是台東縣卑南鄉的大南村(今名東興村)。該村由於
遷村改建的關係分為五個社區,並有排灣族東排灣群與漢人雜居。但在台東縣金峰鄉嘉
蘭村新富社區、正興村、歷丘村等地亦有一批約 1960 年代從霧台鄉阿禮村與好茶村遷
移過來的魯凱族人。
(二)濁口群,亦稱下三社群:分佈於高雄縣茂林鄉境荖濃溪支流濁口溪流域。在行政
區域上隸屬於高雄縣茂林鄉,包括茂林、萬山與多納等三個村。由於位於高雄縣三民、
桃源兩鄉的鄒族「上四社」之南,故俗稱「下三社」。
(三)隘寮群,亦稱魯凱本群或西魯凱群:分佈區域北起大母母山、南抵隘寮南溪河谷,
傳統獵場範圍往東越過霧頭山至台東縣境。隘寮群的聚落分佈,主要在屏東縣霧台鄉的
好茶、大武(Labwane)、霧台(Vutaai)、神山(kabalrelradhane)阿禮(Adiri)、佳暮
(Karamumutesaane)、吉露(Kinulane)、伊拉(kudrengere)。由於通婚和移居,隘寮群
也分散到其他鄉鎮,例如高雄縣桃源鄉建山村、高中村主要是屏東縣霧台部落居民遷居
並且與當地布農族混居,荖濃是屏東縣好茶與霧台部落居民遷居。台東縣金峰鄉嘉蘭部
落是由屏東縣霧台鄉包括好茶、霧台、阿禮等部落居民遷移定居,太麻里鄉正興部落則
大部分是由霧台部落居民遷居,卑南鄉東興村是由阿禮、霧台、吉露、佳暮、好茶等五
個部落居民遷居,瑪家鄉三和南村的魯凱族大都是由好茶、阿禮、佳暮、吉露、霧台等
部落居民遷入。三地門鄉青葉部落「阿烏(awba)」的居民是由霧台鄉大武、阿禮兩個
部落居民遷居,另外居住在排灣族德文部落的相助巷和北巴巷魯凱族是由霧台鄉伊拉、
佳暮、阿禮等三個部落居民遷居,三地鄉三地部落(timuru)也有部分魯凱族是從好茶
部落遷居而來。以屏東縣為主要聚居地的隘寮群,目前人口總數約有 5000 多人,佔魯
凱族總數二分之一,可以說是魯凱族的大本營(汪明輝、林端、裴家騏、巴清良、盧道
杰、吳雯菁,2006)。
以上這些部落,基於共同的文化背景與語言,彼此通婚,往來密切頻繁,可稱之為
『西魯凱群文化區』。本研究為能深入瞭解災後土地崩塌面積與相關位置,並有效掌握
災後魯凱族社會與文化變遷的狀況,以建構永續山林的機制與模式,擬聚焦於這次莫拉
克風災受創嚴重的霧台鄉,範圍涵蓋好茶、霧台(神山、伊拉)阿禮、佳暮、吉露、大
武等隘寮溪流域的部落(圖一)。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