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7 - 第八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47

原住民族自治區之空間劃設及對地方自治制度之影響                            3



            有二:
                 第一、保障有效性觀點:憲法第 5 條民族平等原則之保障目的,僅在於請求國家不得僅因民族特徵

            給予不利性差別待遇,固能落實機會平等之理想。但人民生活方式和語言行使之規範,均因民主制度實
            踐而定於多數決之法律制定與其適用。雖非構成直接性歧視排擠,但以個別人民立場觀之,個人在與多
            數社會交往中,不自覺將趨向主流文化或拋棄原有信仰認同,卒致迫使整個族群消融於多數文化圈內。
            少數族群面臨有事實上同化之壓力,不能有效改善原住民族之處境。                                   6

                 第二、保障方向性觀點:憲法保障人民有諸項自由權。就其語言使用、慶典、服飾等,可主張本於
            人格自由發展權,用以區辨我族與他族。原民亦能行使結社自由、依法組成人民團體,且不受地域與目
                                                                                               7
            的之限制。但自由權之規範旨趣,重在保障個人基本權自由行使而間接裨益原住民族。 與公法上自治
            制度相類似者,為行使結社自由、依據人民團體法成立各式社團,使個人藉由團體參與和他人實踐共同
            之主張,以維護其自我歸屬之認同感。乍觀之下,應能達成自治制度所欲維護一定人民的集體認同。但

            結社自由立基於基本權之自益性,此與憲法上視民族兼有一公共利益性質不全然相同。再者結社行為既
            本於自由決定,則組成何等社團、社團之主張悉由團體自決,如此將使原民自治走向憲法上保障的利益
            團體化或利益碎片化。其次,給付權之不足:縱令因基本權概念變遷而從主觀防禦權走向客觀給付權意
            義,但因給付權之內涵為人民為維持其生存,而有向國家請求生存照顧上予以扶助之權利。基本權之客

            觀價值秩序原適用於所有人民,不分其身份地位若何。即便是將原住民族之認同關懷解釋為生存照顧,
            亦難脫免單面向決定原民精神內涵之性質,不若以其自治方式決定較佳。
                 原民自治為公法上制度,旨在賦予原民就其生活事項除「住民自治」之外,尚且涵蓋「文化自治」
            之任務與權限。自有去政治化與去特定利益而形成以原住民生活實現之公益取向。就原住民族之認同維
                                                                       8
            護,自以自治制度較能從集體層面重塑逐漸流失之認同基礎。 且能有效阻卻社會多數行使自由權所生
            之社會偏見,進而預防其透過民主制度形成法制定與法適用之不平等。自治制度可為功能性自治(原民
            電視台)與地方自治或其他(見下),此係以一定土地和特定公權力行使為前提。為原民劃設一定生活
            空間,不單純為歸還土地所有權;毋寧是復歸因土地所能匯聚族民以進行語言使用與傳統生活,皆須因

            土地方能使用。簡言之,空間產生在住民聚居、情感聯繫上能發生內在凝聚力(innere Kohäsion),方為
                                  9
            劃設所欲達成之目的。 自治區劃設之作用,使原住民族本於集體權之意義,對於特定土地有自主決定



               族直接管理統治,其方法為將藩屬從行政組織上改制為政府直轄之行省。一方面駐軍徵稅、另一方面建立統
               一教育體系,推廣儒家文化思想,期待從思想上同化這些民族。以最大程度維持與中央之結合,避免分離。
               吳啟訥,民族自治與中央集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65 期,頁 81-137。
            6  Murswiek, Minderheitenschutz – für Welche Minderheiten? Zur Debatte um die Einfühgung eines Minder-
               heitenartielks ins Grundgesetz, in: Blumenwitz/Murswiek (hrsg.), Aktuelle rechtliche und praktische Fragen
               des Volksgruppen- und Minderheitenschutz, 1994, S. 39 (50). Mäder, Sprache und Recht: Minderheitenschutzrecht
               in Deutschland, JuS 2000, 1150 (1152).; Siegert, Minderheitenschutz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S. 69.
            7  Kutscha, Grundrechte als Minderheitenschutz, JuS 1998, 673 ff.
            8  Dietrich Murswiek, § 213 Schutz der Minderheiten in Deutschland, in: Isensee/Kirchhof (hrsg.), HStR Bd.
               X, 3. Aufl., Rn. 90.
            9  Wilfried Heller/Peter Jordan, Thede Kahl, Josef Sallanz (Hg.), Ethnizität in der Transformation: zur Situation



                                                           21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