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5 - 第三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85

原住民族語言保障法制化之借鏡—美國原住民語言保障法      267




                   以軍事力量為後盾,強迫部落簽署合約,但又屢次違約並限制部落申訴或請求的管道;1860 年
                                                                     5
                   之後更大量劃定保留區,將印第安人驅趕到保留區之內。 就在雙管齊下的方式中,實際上日漸
                   控制更多的土地。
                       美國建國之後,戰爭雖然是扮演著擴大統治範圍的有效方法,但由於戰爭的花費實在過高,
                   在節省成本的考量下,藉由教育而非戰爭以擴張國土,便成為美國建國後原住民政策的重要環

                   節。因此,自 1802 年起,利用補助傳教士對原住民實施英語化教育,以及灌輸原住民放棄原有
                                                                   6
                   土地並向西移動的想法,便成為戰爭以外的拓疆主軸。
                       然而,由傳教士辦學的政策,隨著美國國力日漸強大也有所改變,這項教育原住民的工作也

                   漸漸由政府直接經營,其中最為有名的,即是專門收容原住民學童的寄宿學校。美國政府以往長
                   期主張由公部門大力推行同化教育,政府當時的態度可以從幾項文件中得知。例如 1878 年印弟
                   安事務委員會(Commissioner of Indian Affairs)的報告中便將寄宿學校視為是讓原住民最快文明
                   化的唯一方法。:
                       「教育他們的孩童……將他們從父母與部落的影響下移走,並收容在寄宿學校中」、「是
                                             7
                       讓他們父母乖順的人質」
                       就在報告出爐的不久後,印第安事務局(Bureau of Indian Affairs, BIA)更於 1885 年樂觀地
                   預測

                       如果有足夠數量的保留區寄宿學校建築用來容納所有的學齡印第安兒童,而且這些建築
                       也可以塞滿印第安的學童,印第安問題就會在這些現在才六歲的印第安兒童學齡內解
                       決。
                       在這樣的想法下,美國政府設立的寄宿學校從 1878 年的 66 人,以每年平均新增約一間學校
                                                     8
                   的速度,一路成長到 1905 年 9,736 人。 寄宿學校既然以同化為目的,代表異質的原住民語言自
                   然在學校內受到壓抑,而「英語唯一」(English Only)也被嚴格執行。1880 年內政部長 Carl Schurz
                   即在同化政策的大框架下發布命令,要求教會學校與政府學校都必須使用英語教學,否則聯邦政
                                 9
                                                                               10
                   府將取消補助, 在有些地方甚至有鞭打使用原住民語的學童的情形。 畢竟聯邦政府印第安事務
                                                              11
                   官員便認為:「野蠻人的方言的應該被一掃而空」
                       雖然美國政府對於同化教育的期待甚高,但這些四處設立的寄宿學校卻是成效不佳。寄宿學
                   校大多數的畢業生雖然回到原來的保留區內,但是卻有適應不良的情形;即使是進到白人社會的
                                                                                               12
                   畢業生,卻也因為種族歧視的關係難以融入外界社會,更只能做些低薪或雜役的工作。 印第安
                   事務局在 1927 年的調查報告中便指出:

                       設立印第安寄宿學校的邏輯,是認為將印第安人文明化的方法在於把印第安幼童盡量帶
                       離他們的家與家庭生活,這種想法與現代教育和社工的觀點相異。現代的教育跟社工觀


                   5
                     JACK UTTER, AMERICAN INDIANS- ANSWERS TO TODAY’S QUESTIONS 244-9 (1993).
                   6
                     Jon Reyhner, supra note 4, at 42.  本書同頁提及,仍有少數傳教士積極維護原住民的利益,甚至因此坐牢,像是 Samuel
                    Worcester 在 Cherokees 反對西遷的抗爭中,便是如此。而 Stephen R. Riggs 於 1852 年著成的「達科塔語文法與字典」
                    (Grammar and Dictionary of the Dakota Language)更是保存原住民語言的重要工具。
                   7
                     Jon Reyhner, supra note 4, at 42.
                   8
                     Jon Reyhner, Policies Toward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A Historical Sketch, LANGUAGE LOYALITES: A SOURCE BOOK ON
                    THE OFFICIAL ENGLISH CONTROVERSY 43 (James Crawford, 1992).
                   9
                      Id., at 44 citing AMERICANIZING THE AMERICAN INDIANS 199 (Francis Paul Prucha ed., 1973).
                   10
                    Jon Reyhner, supra note 4, at 43.
                   11
                    J.  D.  C.  ATKINS,  ANNUAL  REPORT OF  THE  FEDERAL  COMMISSIONER OF  INDIAN  AFFAIRS xx-xxiv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87).
                   12
                    Jon Reyhner, supra note 4, at 43.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