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7 - 第三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87

原住民族語言保障法制化之借鏡—美國原住民語言保障法      269



                                                                24
                   英語教學、一半以西班牙語教學的雙語教學方式。 由於珊瑚道小學成功地培育出得使用雙語
                                                                                         25
                   說、聽、讀、寫的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也促成了 1968 雙語教育法案的通過, 要求政府應就
                   雙語教學之計畫發展和研究、人員訓練以及教育資源提供資助。時至 2001 年,美國政府依雙語
                                                                                 26
                   教育法案每年提供 2 億 9,600 萬美金,資助全國大約一千個教學計畫。
                       Lau v. Nichols 一案則是將雙語教育推向全美的另一股助力。Lau 案是由墨裔與華裔家長在舊

                   金山所提起的,由於舊金山在 1971 年起進行學制改革,有大約 2,800 個不會或僅會些許英語的
                   華裔學生便散落在各個學區中,其中大約有 1,000 人接受英語補習教育,但有大約 1,800 人則沒
                   有受到額外的英語補習教學。這些沒有受到英語補習的學生便控告舊金山聯合學區(The San

                   Francisc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SFUSD)的官員,主張他們在這樣的制度下無法獲得平等的教
                                                                           27
                   育機會,等於侵害了他們應受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所保障的權利。 本案最後進入聯邦最高法院,
                   法院認為加州教育法(California Education Code)要求英語為學校內的教學用語,因此政策上也
                   應該保證所有的學生都有能力在學校使用英語;而且加州的從六歲起施行強制教育,如果學生的
                                                                   28
                   英語能力沒有達到合格的程度,就不能領取畢業證書。 最高法院因此認為,加州並不因為提供
                   每個學生一樣的設備、書籍、教師與課程,就達到平等對待的要求。然而,聯邦最高法院並沒有
                   引用憲法中的平等權規範,而是適用 1964 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第 601 條禁止
                   聯邦補助歧視種族、膚色與原國籍等活動的規定來作出判斷。由於加州聯合學區接受了實質的聯

                   邦補助,而且基於輔助準則,學校應該保證特定種族、膚色或原國籍的學生不會被排除在普及教
                                 29
                   育的範圍之外。 這項準則於 1970 年並將適用範圍擴及到有語言障礙的學生有足夠的工具能夠
                   矯正其缺陷。由於這些事實,聯邦最高法院便認為加州聯合學區應該對缺乏或低語言能力的學生
                                       30
                   給予適當的補救教學。 由此可知,對於語言平等,美國法制常常從種族、膚色及原國籍平等的
                   角度出發,也就是說,因為一個人的語言與原屬國籍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在於語言所為的歧視,

                   其實就是對於原屬國籍歧視的表現。
                       雖然二戰後美國原住民追求語言平等的運動時間,類似於西班牙語等其他語言的發展,但是
                   在美國的語言政策論戰中,原住民語一向處於一種奇特的邊陲的位置。幾次論戰中,美國原住民

                   語彷彿就像不存在似的,在重要文獻中看不著討論的影子。比方 1980 年佛羅里達州戴德郡的「反
                                                                               33
                                                   32
                              31
                   雙語法令」、 美語協會的募款宣言、 以及蓋瑞特的美語協會一文, 在這些文件當中,獨尊英
                                                                                                 34
                   語人士攻擊的對象,都不是原住民語言,而原住民團體也常常不在聯合反擊的團體當中。





                   24
                    Arnhilda Badia,  The Impact of the Cuban Exodus on Dade County’s Education System, CUBAN EXILES IN FLORIDA: THEIR
                    PRESENCE AND CONTRIBUTION 145-53 (Antonio Jorge, Robert Cruz& Alicia Diaz et al., 1991).
                   25
                    Id., at 153-4.
                   26
                    Patricia Osorio-O’Dea, Bilingual Education: An Overview,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2001).
                   27
                    Lau v. Hopp, U.S.D.C., N.D. Cal., No. C 70-627 LHB.
                   28
                    Lau v. Nichols, 414 U.S. 563 (1974).
                   29
                    Id.
                   30
                    Id.
                   31
                    Ordinance No.80-128 of the Dale County, Florida (1980), available at LANGUAGE LOYALTIES 131 (James Crawford, 1992).
                   32
                    U.S. English, Fundraising Brochure- In Defense of Our Common Language (1984), available at LANGUAGE LOYALTIES, supra
                    note 34 at 143-7.
                   33
                    Guy Wright, U.S. English (1983), available at LANGUAGE LOYALTIES, supra note 34 at 127-9.
                   34
                    例如 1987 年的英語附加宣言。The English Plus Information Clearinghouse, The English Plus Alternative (1987), available at
                    LANGUAGE LOYALTIES, supra note 34 at 151-3.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