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5 - 第五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65
(2) 獵人的行為規範具不趕盡殺絕、不浪費獵物與不破壞環境三項要件,透過村中
長者責備與同僚譏笑的壓力,驅使獵人遵守或視為理所當然。
(3) 主要狩獵的對象均為草食或雜食性的動物,而這些物種的繁殖力及族群數量的
恢復力都較高,對狩獵壓力的忍受能力也因此較高。而狩獵活動為季節性的,
提供野生動物族群喘息的時間。
(4) 散佈式的陷阱區不但將狩獵壓力分散,合計面積平均低於獵區總面積的 20%,
而且其使用方式猶如森林永續利用的輪伐,再加上族人對特定地帶的迴避,也
使得部份地域自然成為類似禁獵或保護的地區,提供了野生動物繁殖及生育的
環境(Berkes, 1998)。這種地景配置有別於常見的保護(核心)區在內、永
續利用(緩衝)區圍繞其外的地景配置(圖 2),但卻相當符合「沙漏或水槽
4
效應(Stearman and Redford,1995;Naranjo and Bodmer,2007) 」理論,
5
和「區域狩獵控制(McCullough,1996) 」兩種避免過度利用野生動物資源
的現代學術理論。
(5) 最後,有些西魯凱族傳統禁忌及習俗,又使得狩獵活動有了固定性(如月亮週
期)與隨機性(如鳥類的鳴叫與飛行方向)的禁止機制,而這些都有減少連續
或密集狩獵活動的功能。
三、在地管理野生動物資源的可能性
在初步了解了魯凱族的狩獵傳統,以及它們在自然保育上所可能具備的正面意義後,似乎
可以沿用魯凱族傳統的狩獵制度,做為在當地進行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的藍本。具體的作法可以將
雙鬼湖地區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設置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將其中傳統獵區及漁場的範圍劃設為
野生動物的永續利用區,而其餘的國有林班地或溪流則全部規劃為核心區及緩衝區。其中,核心
區為當地野生動物資源生息、繁衍或維護的重要基地,將制定嚴格的保護措施,以免於受到破壞;
永續利用區內則可參照傳統(尤其是其中獵區鑲嵌式的空間配置、獵人數量的節制、管制在非狩
獵區內的活動、設定非狩獵季節以允許動物進行遷移和擴散等特點),去規劃各類自然資源永續
利用之方案,以提供機會並鼓勵當地居民參予自然及生態環境的經營與管理(圖 3)。
如此之規劃係直接根據當地魯凱族人對資源利用之傳統,而且因為這個管理制度的源頭是
當地居民所認同且熟悉的,不但容易獲得支持,而且也適合發展成一個結合當地居民、有效的共
管機制,以共同規劃對當地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包括:生態旅遊、文化保存、野生動植物資源
利用、水資源保育及利用、檢舉不法行為...等。而當地居民的參予,也可以更快速的將當地其他
傳統對自然資源運用的方式及智慧融入管理制度中、促進當地居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懷及維
護、傳承傳統環境及生態知識,以及創造當地山地部落的就業機會、活絡山區的經濟活動,以吸
引更多的原住民青年回鄉服務,因為,除了食用以外,包括文化、裝飾、觀賞、觀光、野外體驗…
4
沙漏或水槽效應(sink effect):優質或無人為干擾棲息地(source),其內的動物數量能自然成長,當族群數量超過此
區域的環境承載量時,部分動物會自然播遷到次等或附近有人為棲息環境(sink)。Sink 環境內的個體雖然不容易產生
後代(例如:環境條件不理想或被獵捕),但 source 環境若能持續有個體擴散至 sink 環境中,則可形成一個長期維持的
動態族群體系。希魯凱族獵區內的陷阱區就有如同 sink,而環繞周邊、大面積的不狩獵區就像是 source。
5
區域狩獵控制(spatial harvest control):假設一區域內的獵物族群呈連續分佈,若陷阱區固定,且以馬賽克形式散布於
獵區內,則陷阱區因為被非利用區所包圍,故能補充陷阱區內被獵獲之動物數量,使得陷阱區得以永續利用。不過,
這個理論要發生效果,需要:固定的陷阱區位置、陷阱區所佔獵區的面積比例不得超過非利用區所能補充的程度、不
破壞獵區的環境品質和適當的非狩獵季節。「區域狩獵控制」理論所描述的情形與條件,和西魯凱獵區使用情形極為類
似。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