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6 - 第五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66

等利用型態,也都可以被涵蓋在利用野生動物的範疇內。然而,無論利用型態為何,可永續的使

                   用(sustainable use)均為最基本的要求(圖 3)。
                        不過,雖然這一類利用自然的方式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且可能已經是當地自然資源適當的
                   永續利用制度,但是考慮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遷對傳統生活型態所產生的衝擊,例如社會結構的
                   改變、傳統禁忌對族人約束力的減低、現代市場經濟的加入…等,前述永續利用方案之實施,仍

                   應該配合以現代科技持續的監測自然資源的數量、分布地點及變化趨勢,以作為後續制度修改及
                   檢討的依據。而持續的監測仍然應該以培訓當地原住民人才為首要目標。舉例來說,國內面積廣
                   大的山區因為地形陡峭和行進困難的限制,使得許多自然資源豐沛但可及性不高的地區,難以進
                   行深入的資源普查,更遑論長期的監測。近年來一些野外調查技術的研發(例如:衛星定位儀、

                   軌跡器、數位相機、自動照相設備、長時間錄音設備…等)和室內地理資訊系統的整合,雖然已
                   明顯的降低在山區收集資料的時間和人力,但仍然受限於野外工作人力的不足,無法更廣泛且長
                   期的收集基本資料。因此,若能邀請在山區活動能力強的原住民,加入全面資源普查的行列,才
                   可能大幅提升對自然資源的掌握及監測能力(圖 3)。

                        另一方面,針對傳統自然資源管理制度在近代的延續或應用,不少的研究(包括漁業及森
                   林利用)都顯示,高層政府和法律層面對多樣性文化的尊重及支持,以及在地居民對資源管理具
                   有充分且權責相符的自主性或主導權、高度的文化認同,都是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制度能否順利實
                   施,並維持資源永續的關鍵因素。甚至,允許區域性、多樣化的地方管理制度(甚至是土地所有

                   權制度)同時存在的機制,也被認為是維持森林生態系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圖 3)。
                        目前,雙鬼湖區域周邊的居民(以魯凱族人為主),已具備相當的共識及文化認同,但仍
                   然缺乏政策及法律層面的支持,文前所提:設立野生動物保護區,並量身訂做一套管理制度的想
                   法,或許能夠賦予在地參與的法律支持,但仍然無法提供在地居民的決策參與(甚至主導)機制。

                   如能同時成立一個以當地居民為主要組成,並納入政府和學者代表之地方性共同管理機構,負責
                   擬定和執行一個權利和義務相符的管理制度,不但將可深化在地參與的實質內涵,也應該可以提
                   高有效管理的可能性。

                   四、台灣原住民族自然資源永續利用還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台灣各原住民族的發展,除了奠基於持續且全面的人才培育外,尚須掌握台灣社會整體之
                   發展,甚至適度的與其接軌、靈活運用現代方法與工具、結合既有的傳統專長和優勢,進一步的
                   創造更多的發展契機。以自然資源保育及永續經營管理而言,部落的參與程度,就將取決於在地

                   專業人才的質與量(裴家騏等編,2001)。而如何將原住民族千百年淬煉出來與大自然共存的
                   知識與技術,分門別類的彙整成有系統的科學,則需要更多樣化的人才培養規劃。還缺乏的人才
                   至少包括(表 2):
                         1.  具備部落發展所需的當代專業人才:雖然國內原住民族已經日趨廣泛的接受現代化教

                             育,在主流社會上的表現也十分傑出,然而優秀的原住民精英雖然對於主流社會有極
                             大貢獻,但這些珍貴人才與部落長期隔離的結果,卻導致人才分散、整合困難,難以
                             貢獻所學給部落,對於其自身的族群及部落發展反而相對的顯得幫助有限。根據近年
                             對原住民高等教育受教的調查、統計資料來看,無論是大學或專科,就讀及畢業人數

                             最多的,都是商業及管理學(包括:商業管理類科系、經濟、財務與金融類科系及資
                             產管理和醫務管理等其他管理類科系)、工程學類科系和醫藥衛生學(包括:醫學類


                                                           262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