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原住民族權利手冊
P. 47
最後,以原住民族教育為例作結。 委員會議(2017 年 9 月 29 日)時呼籲:
早前教科書中原住民族內容的書 去(2016)年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寫,以歷史課程為例,原住民族的歷史 時,我曾經說過,我要請求整個社會一
在時序上被侷限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教 起努力,來認識不同族群的歷史和文化,
科書則多只介紹歷代統治者的政策,以 來打造一個多元平等的國家。這就是「族
及原、漢間的互動,鮮少論及原住民族 群主流化」的概念。當原住民族的歷史
權利與正義的議題。換言之,以往課程 觀點,能被公部門理解、也能受到社會
多只教導學生「過去發生了什麼事?」 大眾來自內心的關心和支持,那時,原
(What happened),而少有針對「為 轉會的目標就實現了。族群之間的和解
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Why)以及 跟合作,就一定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 未來 應 該怎 麼 做?」(How) 進行 本手冊最後要與所有朋友分享的
教學。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 是,法令與政策要落實,除仰賴政府部
108 學年正式上路,有別於過往的教學 門的推動,更需要倚靠不同單位之協調
實施與課程內容,108 課綱在社會領域 與配合。原住民族在全國人口比例屬絕
的「學習表現」,包含認知歷程、情意 對少數,若多數社會成員對於原住民族
態度與技能行動,而以「理解及思辨」、 文化存有偏見與歧見,對於法令與政策
「態度及價值」和「實作及參與」做為 之推動恐形成阻力,亦將影響我國以多
領域的共同架構加以展現。同樣以歷史 元文化為基石的憲政價值。因此,唯有
學習內容為例,108 課綱是以「如何認 透過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教育
識過去?」作為第一項主題,即在挑戰 與人權教育、法治教育相互為用,培養
過去始終以國家或強勢社群觀點為主的 國民原住民族人權關懷、公民意識,俾
歷史書寫;第二項主題則係就「臺灣多 以具備原住民族文化力,讓原住民族主
元族群社會的形成」加以探究,尤其強 流化不再只是消極地具備基本的原住民
調「我群界定、原住民與原住民族的分 族文化敏感度與認知多元族群觀點,而
類」以及「當代原住民族的處境與權利 是更要積極地「追求多元族群共同參與
伸張」的學習內容。 主流的建構」。
蔡英文總統在主持「總統府原住民
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第 3 次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