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臺灣原住民族法學期刊第一卷第四期
P. 89
「找嘸醫生?」-偏鄉醫療問題的直觀與矛盾從原鄉地理位置談起 3
貳、缺人就補人:捉襟見肘的台灣公費醫師制度
對於醫療、對於健康的想像,很多人都曾經以為當然很具體,仔細想想才發現對於問題的理解是多
麼飄渺、紛歧。先反過來想,一般民眾在什麼情境下會覺得當地醫療資源不足?門診醫師說這個病要在
大醫院才能檢查治療的時候?送到急診又被轉走的時候?半夜找不到醫師處理白天就該看的、或者可以
白天處理的病的時候?聽到同一個疾病裡不同階段的病名和併發症的時候覺得自己被鄉下醫師誤診的時
候?現在雖然有轉診轉檢制度,卻常常未能落實,病人和家屬實際上也不太領情,有的不相信診斷而託
詞「不想跑這麼遠」,有的相信診斷卻又抱怨偏鄉的醫師「沒一個能打的」,有的是在都市處理完複雜
急症就不願意離開那家救命的大醫院……
千言萬語的抱怨,最後都化作一句「偏鄉醫療缺乏」,甚至是「偏鄉沒有醫師」。
以產科為例,因為出生率逐年下降、產科醫療糾紛風險也高,已經名列「五大皆空」的婦產科醫
師,越來越多寧願只看婦科疾病,而無法二十四小時待命接生;即使產科醫師本人有意願接生,產前檢
查的設備、共同處理複雜併發症的友科(例如心臟血管外科、介入性放射科)、產房護理人力、麻醉科
和新生兒專科團隊、甚至是新生兒加護病房等資源與人力的整合,也一層一層地提高「完整醫療資源」
的門檻。
上述所有因素,都會因為「偏鄉」而益顯困難。無論是花蓮、恆春、台東、各個離島,網路上隨便
搜尋都可以看到某個偏鄉『無人接生』的新聞,以固定的頻率重複於媒體上演。但是每次眾人質疑著
『難道偏鄉就是原罪』、期待政府提出改善方案的時候,問題卻也常常被限縮在人力的緊繃這環,於是
對政府來說,回應民意最好的方式便是針對人力問題進行解決,上述的思維卻導引向各種短視近利、甚
至是飲鴆止渴的解法。
普遍性的醫療人力缺口,與台灣的醫療執業環境、醫療機構設置型態、健保給付制度都有關係,姑
且按下不談。而如果將「偏鄉醫療資源」的不足侷限在「偏鄉執業的醫師人數不足」這一點,最直觀的
做法當然是「缺人補人」,只是人從哪裡來?又為什麼原本沒人來?作為曾於偏鄉服務的醫師,筆者以
自身經歷及觀察所見,略有以下分析。
目前國內填補醫療人力缺口的方式,不外乎以沒有醫師證書的實習醫學生或專科護理師取代部分醫
療行為,或是讓有醫師證書但缺乏臨床經驗的醫療替代役、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醫師直接填補值班空
缺;針對醫療資源不足區域的策略,則以公費醫師制度、醫學中心計畫支援醫師以及「全民健康保險山
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簡稱 IDS)」三項為大宗。其中醫學中心支援計畫是以評鑑為推
力,要求醫學中心派遣醫師至醫療資源相對缺乏區域的醫院,藉以輔導該院成為急救責任醫院。IDS 計
畫則是由全民健保額外支出,鼓勵專科醫師以駐診、巡迴的方式提供偏鄉民眾服務,至於 IDS 在離島醫
療的運用,本文則詳述於後段。
綜觀我國的公費醫師制度,包含一般公費醫學生、離島/原住民公費醫學生以及軍費生三大類。其
中一般公費醫學生包含 2009 年停招的「舊制」以及 2016 年起重新招生的「新制」公費醫師,政府於公
費醫學生的在學期間提供學雜費、生活補助等待遇,該名醫學生在專科訓練完成以後,以主治醫師的身
分前往指定偏鄉醫療院所「服務」數年。對偏鄉、或者醫療不足區域而言,民眾多懷期待,中央與地方
政府宣稱能改善偏鄉醫療品質,但筆者從自身經驗出發,認為除了一時填補偏鄉醫療院所人力缺口之
外,對於改善偏鄉醫療環境成效有限。
79